摘要:利用川渝地区1991-2012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总降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受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总降水PA也呈西少东多分布,具体是川西北高原少川西南山地及东部盆地多,盆周山区多盆中丘陵区少;降水频率PF则呈西高东低的相反分布,高原地区PF较高;降水强度PI的分布与PA较为一致,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极端降水PA、PF、PI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总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东部的四川盆地乐山、雅安地区和达州、广元地区,以及西南山地区的西昌、攀枝花地区的降水量大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大。西昌地区北方小部分西南山地区的降水量大主要是由于降水频率大。川西高原区降水量小是因为降水强度小。PA日峰值自西向东递增,PF日峰值呈相反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递减。两者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夜间,“夜雨”特征显著。海拔较高的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前半夜,而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多出现在后半夜,自西向东日峰值出现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川渝地区的降水系统存在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极端降水日峰值及其出现时间的分布特征都与总降水相似。川渝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的阈值西低东高,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极端降水频率占总降水频率的比重几乎都在40%左右,无明显差异。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重自西向东呈增大趋势,极端降水量对川渝地区东部总降水量贡献大,对西部贡献较少。总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降水相似。四类站点的典型形态降水日变化曲线分析表明,川西大部分高原区和部分山地区为类型一,该地区降水量最少,但是降水频率最高;川西南部攀枝花市附近的小部分山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的成都、眉山、资阳、内江一带为类型三,该地区降水量较多;四川盆地中东部地区,以及重庆东部边缘地区为类型四,该地区降水量也较多,且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表现的较为复杂;最后剩下的高原山地区和四川盆地西部为类型二,包括了降水量最大的乐山、雅安地区,该地区夏季降水充沛,且易发生暴雨;区域的海拔越高,夜间PF日峰值就越大;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类型一区PI明显偏弱;三个变量的分布都和其空间分布吻合度较高;三者日峰值的出现时间均自西向东从第一天晚上推迟到第二天清晨,极端降水PA、PF日变化均呈现凌晨单峰结构,“夜雨”特征明显,日峰值均出现在凌晨3:00左右,谷值均出现在午后13:00左右,PI则呈锯齿状波动结构,5:00-11:00时较低,其他时间较高。PA谷值主要受PF影响,而峰值则主要受PI和PF都较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