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 1980年第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大气微波辐射起伏及其遥感

      1980, 4(4):293-29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1

      摘要 (4687) HTML (0) PDF 0.00 Byte (3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大气微波辐射起伏的机制。推导出利用大气氧气微波辐射起伏统计特征,探测大气温度结构常数分布与风分布的遥感方程。对遥感方程核函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讨论。

    • 青藏高原在影响行星环流反馈机制中的作用

      1980, 4(4):300-30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2

      摘要 (3407) HTML (0) PDF 0.00 Byte (3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些时间以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对于产生行星长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种长波与洛矶山脉形成的类似波动发生谐振,一起形成了在高空月平均气压形势图上观测到的熟悉的准静止罗斯贝波型。这种波动在旋转圆筒流体实验中也能产生。作为第一近似位势涡度守恒原理可说明这些大山脉在形成行星波中的作用。 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型的季节强迫作用是很强的。许多作者指出,在春季融雪之后,高原加热地表的作用特别显著,可启动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动和夏季风发展。这些环流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潜热释放来维持的。 最近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也可能被包含在以一种重要方式控制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反馈机制中。陈烈庭的看法值得注意,他认为高原上雪盖可能为地—气系统提供一种“存储器”,以此使中国上空的夏季环流在多雪盖冬季后的情况不同于少雪盖冬季后的情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工作看来,这些环流的差异对南亚和东亚大多数地区的季风天气型带来显著的影响。 我们自己的研究提出,这种在青藏高原上观测到的冬季和来年夏季环流之间的“存储器”,可能是包括南半球环流特征和海气关系等在内的复杂反馈机制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少台风年和多台风年对比研究表明,它们分别与少雪年和多雪年后的夏季在青藏高原上空的环流变化相似。这些变化似乎影响到太平洋、印度洋甚至非洲的广大区域。有迹象表明,调整沃克环流强部的“南方涛动”与用来说明某些观测到的环流变化的“遥相关”有关系。从这个结论可以推测,由赤道也可能由湿带的海湿异常所表示的海气相互作用以及西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都与青藏高原上观测到的雪盖年际变化、台风频率以及其它环流特征有关系。 近年来论述甚多的有关青藏高原对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影响,仅仅是秘鲁海岸的爱厄尼诺问题和萨赫勒地区干旱等大气反馈机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如果我们能深入理解上述各种现象的机制,将会使我们对某些地区的国民经济有显著影响的天气现象作出较为成功的长期预报。

    • 初始方程三层模式的改进试验

      1980, 4(4):310-3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3

      摘要 (3316) HTML (0) PDF 0.00 Byte (3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三层初始方程模式在业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进试验。内容包括提高空间差分精度、缩小网格距离和改进初值风的计算等三个方面。对系统移速偏慢的问题,改进是明显的。对系统发展预报偏弱的问题,也有改进。试验表明,地转参数在低纬的取值,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子。

    • 大气二氧化碳对CO2激光辐射各谱线的吸收

      1980, 4(4):319-32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4

      摘要 (4685) HTML (0) PDF 0.00 Byte (3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给出了大气二氧化碳对CO_2激光辐射各谱线吸收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标准大气资料计算了各谱线的吸收值。发现在P支谱线中,P(16)线吸收最大;在R支谱线中,R(16)线为最大。当转动量子数J大于或小于16时,吸收值随J值的增大或减小几乎成指数减小。为了验证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模拟大气测量,其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低空急流的不稳定性及其对暴雨的触发作用

      1980, 4(4):327-33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5

      摘要 (6272) HTML (0) PDF 0.00 Byte (4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1972年7月2—3日一次长江流域低空急流的过程,这次低空急流发生在江淮气旋的暖区之中。在低空急流左侧有雷暴和暴雨发生。发现这支低空急流有独特的三维流场结构。指出它是一支极不稳定的气流:在急流轴的左前方有一个Ri数负值区,这正是低层最不稳定的地区。低空急流具有很强的超地转特性,非地转最强时,暴雨发生。这时急流中出现很强的风速脉动,这种脉动的传播对于中尺度低涡及雨团的发生起着触发的作用。以后气压场向流场调整,重新达到地转平衡,这时暴雨也就仃止。

    • 混合型平衡方程的数值解法

      1980, 4(4):338-34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6

      摘要 (3402) HTML (0) PDF 0.00 Byte (3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数值求解混合型平衡方程的一种逐步变型—轮换—迭代方法。引进外迭代因子。实例计算表明,用这种方法解出的流函数反解出高度场无系统性降低和副热带高压减弱消失等现象。适合应用来提供我国低纬度地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初值。将平衡方程作为混合型方程求解,目前还是新的首次试验。

    • 非线性计算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1980, 4(4):344-35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7

      摘要 (4018) HTML (0) PDF 0.00 Byte (3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线性计算稳定性是数值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一维非线性平流方程为模型,对六种常见的非线性差分格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比较分析,特别强调了非线性计算稳定性与格式结构和初值形式的依赖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非线计算不稳定的特性和机理。

    • 一个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用迭代法求解的收敛性探讨

      1980, 4(4):355-36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09

      摘要 (2827) HTML (0) PDF 0.00 Byte (3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

      1980, 4(4):363-36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10

      摘要 (3281) HTML (0) PDF 0.00 Byte (3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76年6月15日至9日12日赤道上105°E、120°E和150°E附近850毫巴的经向风分量作了分析。将这三处经向风功率谱与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05°E、150°E的功率谱和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都有明显的15天周期,而120°E克的功率谱则没有。 我们还计算了赤道上这三个经度的南风分量。风速最大的是150°E,其次在105°E。120°E的风速比前二处小1—2米/秒。 由此我们认为:夏季来自澳大利亚的气流有两个通道,一个在105°E(新加坡)附近,另一个在150°E(俾斯麦群岛)附近。

    • 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

      1980, 4(4):363-368.

      摘要 (4174) HTML (0) PDF 0.00 Byte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76年6月15日至9日12日赤道上105°E、120°E和150°E附近850毫巴的经向风分量作了分析。将这三处经向风功率谱与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05°E、150°E的功率谱和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都有明显的15天周期,而120°E克的功率谱则没有。 我们还计算了赤道上这三个经度的南风分量。风速最大的是150°E,其次在105°E。120°E的风速比前二处小1—2米/秒。 由此我们认为:夏季来自澳大利亚的气流有两个通道,一个在105°E(新加坡)附近,另一个在150°E(俾斯麦群岛)附近。

    • 地极移动与气候的几个问题

      1980, 4(4):369-3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11

      摘要 (3877) HTML (0) PDF 0.00 Byte (3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推导了包含地球转动瞬时极坐标和地理经纬度的极移变形力位势和该力在东西、南北、垂直三个方向上的分量的表达式,它与国外同类工作的推导途径不同,经度取向不同,便于利用我国天文资料进行计算。文中讨论了极移变形力位势和该力三个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量级估计。 作者揭示了我国气候某些演变特点、北半球若干大气环流指标与地极移动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并对地极移动可能影响气候的原因提出了看法,讨论了前者可能影响后者的时间尺度和空间效应问题。

    • 旋转大气中运动适应过程问题的研究(一)

      1980, 4(4):379-39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4.12

      摘要 (5026) HTML (0) PDF 0.00 Byte (3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旋转大气中运动的适应过程的各方面问题的研究,至今已获得了许多结果,本文试图作一全面的评述。全文分六个部分,本期发表前三部分,包括弓信、正压大气和斜压大气局地扰动的情况,讲述地转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的可区分性、小扰动线性化方程情况的地转适应过程和非线性完全适应过程、地转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的相互作用、多时间尺度现象、近赤道地区扰动演变的特点、初始场水平尺度和垂直结构的影响、科氏参数变化的影响、能量弥散过程以及静力平衡适应、热力因子和摩擦的影响等问题。其余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