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93, 17(3):257-26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1
摘要:本文用线性化全球原始方程谱模式来研究地形强迫行星波的垂直传播过程及演变特征.模式的积分结果表明:行星波的能量沿两支波导进行传播,在波从对流层向平流层传播中,极地波导起着主要作用.由于重力波破碎的阻尼作用,地形强迫的行星波无论它的波作用量或振幅都呈现振荡状态.
1993, 17(3):268-27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2
摘要:本文根据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和条件气候概率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给出城市热岛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这些工作为京津冀地区降水甚短期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1993, 17(3):274-28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3
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参考大气的谱模式半隐式时间差分格式的计算稳定性问题.通过试验与分析,找到了影响这种半隐式格式计算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另外本文还进一步试验了第一作者过去提出的修改的半隐式时间差分格式,这种格式采用了修改半隐式项而不改变重力波性状的做法.取得了稳定的计算结果.
1993, 17(3):283-29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4
摘要:本文利用一个三维数值模式,对下垫面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共做了两个均一土壤下垫面试验和一个非均一土壤下垫面试验.结果表明,东半球夏季季风气候区的基本气候特征,主要是由海陆分布和大地形的影响所产生.但是,细致的气候特征却受下垫面土壤物理性质和初始湿度的很大影响.而且,通过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除对本地区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外,还会影响周围地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形成很可能是长期受到海陆分布及高原地形所造成的基本气候场作用的结果.
1993, 17(3):294-30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5
摘要:本文联合利用实主成分(以下简称PC)分析和复主成分(以下简称CPC)分析,探讨太平洋SST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这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都展示El Nino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在PC中表现为峰谷的变化,在CPC中表现为振幅和位相的变化;相应的荷载向量主要反映El Nino和La Nina事件时期空间分布特征,大振幅区域位于主要冷暖洋流活动中心.第一个复荷载向量可以认为在驻波上附加一个南北向传播的行波.第二个荷载向量为一驻波,第三个复荷载向量看上去像一个东西向传播的行波,后两个特征型各自强调不同El Nino和La Nina时期的空间特征.驻波峰、谷区域之间呈现反相关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研究波群和群速度,但就行波而言,也初步看出能量传播的路径.与复荷载向量对应的实荷载向量仅显示驻波特征.
1993, 17(3):302-30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6
摘要: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3—1988年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温带气旋及其爆发性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有1014个温带气旋发生,其中有1/5达到了爆发性发展的强度,构成了西太平洋爆发性海洋气旋的一部分.它占整个西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总频数(包括不同来源)的51%.进而对这类爆发性气旋的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概括出了它们的气候学特征.比较亚洲大陆、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性温带气旋表明,西太平洋地区不仅频繁而且强烈.而东、西太平洋地区发生海洋爆发性气旋的对比表明,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指出,东太平洋地区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少见的现象.
1993, 17(3):310-3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7
摘要:本文用一种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北半球100、500和700hPa三层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进行展开,得到了不仅能反映各层高度距平场本身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而且能同时反映各层高层距平场之间有机联系的特征向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相当正压性结构特征.
1993, 17(3):319-32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8
摘要:本文把大气中的大尺度扰动与背景场分开,由于扰动与背景场义有能量交换,因而扰动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尔后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研究大气中大尺度扰动的特性,并指出:大气中大尺度扰动超熵的产生表征了大气中扰动有效位能的增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Lyapunov函数,而这个Lyapunov函数的时间导数表征了大尺度扰动总能量的增减,另外,还按Glandsdorff和Prigogine的工作引入了一个广义Lyapunov函数,这个函数的时间偏导可以与大尺度E—P通量联系起来,最后还用大尺度扰动超熵的产生讨论了阻塞形势的发展和衰减过程.
1993, 17(3):328-33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09
摘要:本文基于对室外烟雾箱实验,探讨了SO_2的转化机制及影响SO_2转化的因素,由此并借助于烟团模型,建立了SO_2转化和硫酸盐气溶胶细粒子生成的数值模型,用于估算从排放源排入大气的SO_2浓度及其转化成硫酸盐细粒子的浓度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实测结果相比,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指出,由于大气中细粒子(粒径小于1μm)可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并沉积在肺泡中而对健康有不利影响,从而说明研究大气中细粒子污染的迫切性.
1993, 17(3):338-34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0
摘要:本文利用UVW脉动风速仪资料分析了广州市区近地层大气的湍流强度、相关系数、尺度和速度谱,并获得了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速度谱模式.结果表明,城市近地层大气湍流在惯性副区接近局地各向同性、速度谱符合Kolmogorov相似理论;气流方向上下垫面粗糙度的增加,使沿海城市近地层大气湍流能量(特别是铅直方向)比平坦、均匀下垫面上的增加.
1993, 17(3):349-35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1
摘要:一个多路径传输误差小、造价低、重量轻的甚高频多普勒多气球跟踪系统已研制完成.本文对其原理、设计和性能作了概述.该系统在珠江三角洲观测实验中取得了40km双气球平飘轨迹和30km内水平扩散参数,为中距离低空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的拉氏轨迹和大气污染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探测手段.
1993, 17(3):359-36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2
摘要: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模式具有较强的海陆风模拟能力.
1993, 17(3):369-37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3
摘要: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耐水性高分子薄膜湿度传感器,其湿敏材料是由一种基质聚合物和碱金属盐形成的配合物. 测定了这种传感器在不同湿度下的复数阻抗,为测量线路设计中的参数选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用一个RC振荡电路测量了传感器的振荡频率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传感器除了具有响应快、滞后小、灵敏度高等优点外,在它遇水汽结露后,返回各相对湿度时其电参量仍几乎不变,即具有极好的耐水性;在20%—90%RH范围内,传感器的振荡频率与相对湿度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
1993, 17(3):374-37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4
摘要:
1993, 17(3):377-3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5
摘要:
1993, 17(3):379-38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3.03.16
摘要:本文使用主分量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68站1982—1987年夏季(6—8月)逐侯降水量的主要时空特征,并用非整波技术分析所提取的第一主要分量频谱分布的低频振荡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主要低频振荡周期为6—12候(30—60天)月际振荡及季问振荡15—24候(75—120天).它们年际变化有准两年振荡,其中月际低频振荡与赤道地区的纬向风准两年周期振荡有同相关系.
地址: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051,010-82995052
发行: 传真: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版权所有:大气科学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