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 2003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II

      2003, 27(3):289-30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1

      摘要 (4955) HTML (0) PDF 7.16 M (3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II),及其在我国夏季降水距平预测业务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的试用始于1988年,1998年定型为现今版本(即IAP DCP-II).1998年起至今,每年预测的检验说明,该系统有较好的跨季度预测能力,能预报出夏季降水距平的大范围分布形势.

    •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I. 观测研究

      2003, 27(3):304-31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2

      摘要 (5364) HTML (0) PDF 4.89 M (4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ECMWF 1979~1993年2.5°×2.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积与同期大气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积雪面积为正(负)异常时,冬季500 hPa高度场对应正(负)欧亚-太平洋(简称EUP)遥相关型,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弱).(2)诊断结果表明,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可能对大气EUP遥相关型和东亚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3)SVD分析得到的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耦合模态,证实了前面所得结果.

    • 对印度洋偶极子中海洋环流异常的模拟研究

      2003, 27(3):317-32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3

      摘要 (3262) HTML (0) PDF 1.18 M (4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高分辨率印度洋-太平洋区域海洋环流模式(IPOM)模拟研究印度洋偶极子(IOD)过程.用观测的1990年~1999年热带海表风应力强迫IPOM,模拟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两次(1994年和1997年)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模拟的海洋环流过程,揭示出IOD过程中海洋环流异常的物理图像.发现在IOD事件时,东赤道印度洋上层出现强的向西(负)的距平流窄带,此距平流在赤道两侧向外辐散,且具有向西传的海洋Rossby波特征.IOD位相时在沿赤道的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明显的距平环流圈:表层为强的向西距平流;下面为向东的补偿流;80°E以东存在着明显的涌升流,构成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支;其下沉支主要在55°E以西的西印度洋.同时在热带东印度洋赤道两侧各有一个垂直的经向距平环流圈,其共同的上升支在赤道附近.在反IOD位相时,洋流距平分布与IOD位相截然相反,但洋流距平的绝对值较小.由上述距平洋流分布的特征发现,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东冷西暖)现象,可从水平和垂直海流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异常涌升流和沉降流的出现得到解释.

    • 区域气候模拟中Betts-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

      2003, 27(3):330-34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4

      摘要 (2939) HTML (0) PDF 685.56 K (3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AR RegCM2气候模式,对Betts-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影响参考态的几个关键性参数:稳定度参数α、云底和冻结层参考态的饱和气压Δp*和对流调整时间τ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分析这些参数的不同取值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及意义,并由此提出适合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区域气候模拟的Betts-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中较优的关键性参数取值.

    • 南海上层海洋热结构的年循环与半年循环

      2003, 27(3):345-35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5

      摘要 (3411) HTML (0) PDF 508.64 K (3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南海内区的三个ATLAS(Autonomous Temperature Line Acquisition System)锚碇浮标资料(1998年4月~1999年4月),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温年循环、半年循环加以分离,发现无论在年循环还是在半年循环尺度上,18°N附近SCS1站与13°N附近SCS3站的水温变化次表层与表层呈反位相;15°20′N附近SCS2站水温变化基本上次表层与表层同位相.这说明不同区域上层海洋热变化受不同的正压与斜压模态控制.其次,SCS2、SCS3两点水温年循环振幅均在次表层达到极值;而SCS1在表层达到极大值,在100 m深度达到次极大值.3个站位水温半年循环振幅极值均出现在次表层内,这说明该层内的水温半年循环在温度变化趋势中所占的权重比在表层的权重大.

    • ENSO事件中纬向异常流反向与东西侧边界反射的联系

      2003, 27(3):354-36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6

      摘要 (2896) HTML (0) PDF 2.16 M (2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东、西边界反射,纬向平流项-u′(δ)(T+T′)/(δ)x在ENSO循环位相转换中的作用及东、西边界反射与纬向异常流(u′) 符号改变的关系.结果得到:u′超前Nio3区SSTA位相转变的原因是东、西边界反射造成的.Sverdrup 平衡时所产生的地转流(ur)与东、西边界反射所产生的地转流(ur)的方向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相反的,同时ur与风应力强迫之间大约有9个月的滞后时间(Kelvin波从180°E出发经东边界反射产生的Rossby波到达180°E时间).在模式ENSO事件消亡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以后,边界反射产生的调整过程变为主要过程,u′主要由ur来决定,这样就造成了u′的反向先于Nio区SSTA的反向.它实际上是海洋的调整过程与风应力强迫之间滞后关系的一种反映.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取消东边界反射,耦合模式能够模拟ENSO循环,但其周期比控制试验的周期短一年(3年).取消-u′(δ)(T+T′)/(δ)x,耦合模式能够模拟ENSO循环,但其周期比控制试验的周期长2年(6年).

    •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2003, 27(3):369-38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7

      摘要 (5941) HTML (0) PDF 769.79 K (7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850 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500 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500 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梅雨锋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 非均匀对流边界层的地转强迫流动和动量输送

      2003, 27(3):381-3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8

      摘要 (3314) HTML (0) PDF 434.32 K (3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地转强迫下的对流边界层流动和地表热力非均匀性影响.模拟重现了典型对流边界层的平均风廓线和动量通量垂直分布.地表热力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风速和动量通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边界层内的局地流动性状和湍流动量输送情况有系统性的改变.下风较热区近地面风速增强而高空流动受到阻塞,上风较冷区之上情况则正好相反.对应于平均流动场的畸变,地表较热区之上边界层大部可以出现动量向上输送的情况,较冷区成为大气动量下传的主要通道.地面应力在较热区增强、较冷区减弱的趋势明显.

    • 内蒙古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湍流输送特征初步研究

      2003, 27(3):389-39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9

      摘要 (4810) HTML (0) PDF 486.44 K (4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2000年7月21日~8月10日在内蒙古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取得的近地面层湍流及辐射观测资料,讨论了无量纲湍流方差与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发现无量纲速度分量方差及无量纲温度、湿度脉动方差在不稳定层结下,均满足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同时还讨论近地面层能量的收支.发现流动沙丘下垫面感热通量与地表热通量最大值分别为170 W m-2及100 W m-2;潜热通量通常小于50 W m-2;流动沙丘净辐射最大值为400 W m-2左右.(Hs+Hl),与(Rn-G)的比值在晴天白天平均值为0.78左右,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面层能量不平衡现象存在,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1998年"二度梅"期间武汉-黄石突发性暴雨的模拟研究

      2003, 27(3):399-4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10

      摘要 (4010) HTML (0) PDF 2.58 M (4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较高水平分辨率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利用收集到的较完全的资料作为初值,对1998年"二度梅"期间武汉-黄石突发性暴雨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分别复制出在7月20日18时至21日06时及21日18时至22日06时(世界时)期间,武汉和黄石附近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生命史约为12小时,水平尺度为100~200 km,为典型的β中尺度系统.对β中尺度系统的流场和物理量的剖面分析表明,在武汉和黄石强降水期间,两地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辐合、上升运动、正涡度值均有明显的加强和减弱的过程,而经向方向的强度比纬向方向这些物理量要强,水平尺度比纬向方向小.分析还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风场扰动对β中尺度系统(如武汉暴雨过程)的发生可能有触发作用.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强度,尤其是垂直运动与已有的我国梅雨锋个例和日本梅雨锋个例中较大的中尺度系统相比较要强得多.通过收支分析,讨论了β中尺度天气系统在发生、发展和消亡各阶段的水汽和正涡度来源;通过物理过程试验,分析了潜热释放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过程在β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此外,在地形试验中,探讨了长江中游,尤其是湖北省局地中尺度地形对武汉和黄石突发性强降水过程的影响.最后给出了造成武汉-黄石大暴雨的β中尺度系统初步的物理模型.

    •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2003, 27(3):419-4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11

      摘要 (6273) HTML (0) PDF 1.81 M (5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和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1958年1月~1999年12月的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北极涛动指数IAO和南极涛动指数IAAO来研究AO和AAO的年变化特征以及AO和AAO与纬向平均的月平均各要素场的相关系数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规律.

    • 东北亚地区夏季850 hPa南风异常与东北旱涝的关系

      2003, 27(3):425-4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12

      摘要 (4183) HTML (0) PDF 2.50 M (3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月降水资料和同一时期北太平洋海温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等资料,首先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夏季850 hPa南风异常特征,然后讨论了这种异常与东北降水的关系及其物理意义,最后给出了东北亚地区夏季南风异常的某些前兆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亚地区夏季南风的强弱变化不仅与东北旱涝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也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东北亚地区南风异常的出现还具有前冬和前春北太平洋海温和500 hPa大气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