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Zhao Sixiong , Zhou Xiaoping , Zhang Kesu , et a
1982, 6(2):109-11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1
Abstract:使用细网格的多层原始方程模式对中尺度低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1)在中尺度低压形成和维持过程中风场扰动的动力学过程比气压场扰动的作用更为重要。(2)对五种不同垂直结构的风场扰动进行了实验,其中以中低层的风场扰动在中低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显著。(3)对湿模式和干模式进行的对比实验表明,两者重力波传播的相速度有明显的差别。前者将近为零,而后者达44米/秒。
1982, 6(2):118-12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2
Abstract:用最大熵方法对1956—1977年逐日500毫巴亚洲环流指数分别按年和季进行了谱分析。结果指出:指数循环是一种可变周期,周期长度从2周至9周不等,但优势周期处在4周至6周。多年平均值的主周期为32天,次周期为17天。指数变化速率的优势周期处在11—15天,主周期平均长度为13天。周期的季节性差异并不明显,其长年变化呈现出5—6年的阶段性。
Li Xingsheng , Liu Linqin , Zheng Aiying
1982, 6(2):127-1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3
Abstract:本文考虑在水平均匀条件下,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大气夜间边界层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考虑地面的降温率是时间的函数。地转风为常数。 用中性层结条件下的计算值作为时间积分的初值,计算了夜间边界层发展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夜间地面冷却条件下逆温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低空急流建立的典型图象,最后对几种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
Xu Youfeng , Zhang Xuehong , Zhang Baoyan
1982, 6(2):135-14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4
Abstract:本文用两层准地转模式,初步考虑海陆的差异,不同尺度波动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将场用富氏级数展开,得到一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讨论了中期过程的演变。 得到近于纬向的环流向经向环流转变。极地高压形成等结果。而这类大型过程的转变主要是由于超长波的发展。还讨论了动力、热力因子的作用。
1982, 6(2):148-15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5
Abstract:本文根据1957—1976年太平洋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和海温资料,分析了赤道东部海温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时滞相关。发现赤道海温的变化,就北太平洋而言,主要是受该洋东南部低层副热带及气旋的控制,而赤道海温对副热带高压的反馈,主要是发生在太平洋中部对流层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地区。赤道海温向副热带反气旋调整的时间平均为二个月左右,而副热带高压向赤道海温调整的时间平均为四个月左右。前者比后者更快。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整形成了一种闭合的负反馈过程。整个过程约历时22个月左右,大致相当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海
Zhao Deshan , Hong Zhongxiang , Ma Huiying
1982, 6(2):157-16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6
Abstract:本文利用新建325米气象塔分析了北京地区一次雷暴密度流的风场、温度场和地面诸气象要素的特征,计算了320米以下风速垂直切变、水平风速加速度、垂直风速、流函数、热通量和动量通量等物理量,着重对雷暴密度流风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当雷暴密度流过境时地面气压、风向、风速和温度依次均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同时还证实,在雷暴密度流中存在着强烈的阵风浪涌和垂直运动,而且密度流的头部是诸气象要素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尤其是头的后部存在着最大的风速垂直切变和最强的下沉气流;头的前部存在着最大的水平风速加速度和最强的上升气流。这些
Si Gongwang , Yu Zhangxiao , Li Faran , et a
1982, 6(2):165-17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7
Abstract:对1979年6月24—25日的一次梅雨锋低空急流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它的形成是由于在300mb高空急流中心附近产生的地转不平衡,使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造成高空辐散的作用。当高空急流中心东移,急流入口区右侧的高空辐散区移到江淮流域上空,由此高空辐散引起对流层下部的质量调整,致使低空造成降压区与辐合。这降压区造成的变压风迭加到低空的西南气流上,沿通过该负变压区(或负变高区)中心的西南气流作为一条轴线,轴线的右侧变压风使西南风偏向低压一侧,从而使西南风的动能增加;轴线的左侧变压风使西南风偏向高压一侧,从而使西南风的动
1982, 6(2):171-1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8
Abstract:本文使用位于粗糙和不均匀地形上北京320米气象塔夜间边界层风速、风向和温度资料,用行星边界层u分量第一个极值高度作为行星边界层高度尺度,用边界层内的平均风速和平均位温作为速度和位温特征尺度,分析得到在稳定条件下相似性函数A_m、B_m和C_m以及行星边界层高度的参数化表达式。 分析表明,可以将广义相似性理论推广到粗糙而不均匀地形上的大气边界层中。
1982, 6(2):179-18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9
Abstract:本文通过两个个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夏季华北在什么条件下高空槽过境时会引起暴雨。发现有暴雨出现的高空槽,处于继续发展阶段,水汽充沛,在大尺度上升运动区域内,有中间尺度系统存在。而没有暴雨的高空槽,则转向衰减阶段,水源不足,没有中间尺度系统、 文中还给出高空槽暴雨的各种参数,这对预报有参考意义。
1982, 6(2):187-19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0
Abstract:通过一次江淮流域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在对流层低层存在一种中间尺度扰动。它形成于对流层低层的冷锋锋区上,其流场的气旋性环流特征和结构在600—900米高度上最明显。它是产生江淮流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6小时雨量可达15—35毫米,一次扰动过程的总降水量约100—120毫米,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900米—700毫巴层。扰动的时间尺度为1—2天,计算结果表明,这类扰动的发生、发展与对流层低层锋区斜压性的位能释放有较好的关系。
Wei Zhong , Lin Hai , Xin Miaoxin
1982, 6(2):195-20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1
Abstract:本文讨论了在地面上用8.6毫米和3.2厘米两个波长辐射计测量云中路径平均含水量的方法,通过数值实验和实际野外观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较好的观测结果并对测量误差做了讨论。同时,比较了两个波长辐射计测云中含水量的能力,指出了它们各自的测量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1982, 6(2):203-2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2
Abstract:本文针对1973年5月27日我国西北部的一条天气尺度的冷锋前颮线,研究了当它自西北向东南移过北南走向的六盘山脉时,山脉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此颮线向南推进的速度,在六盘山脊区比其东西两侧慢,在相距100公里的同一纬度上,最多时差可达二个小时 ;在颮线向南的推进过程中,六盘山脉两侧的单站诸要素变化甚大,各站的变化峰值的出现时刻,也表现出自西向南的后延现象,而在山脊区则无此特点。
1982, 6(2):211-21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3
Abstract:本文简要描述了光电仪器测量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工作原理;根据实测结果对不同大气条件下气溶胶粒子的浓度、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洁净大气和浑浊大气而言,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和谱分布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那些半径处于0.2—1.0微米范围内的粒子;实际大气中粒子谱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并且具有多峰分布特征;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粒子物理特征的影响是明显的,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改变粒子的谱分布和折射指数。
1982, 6(2):217-22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4
Abstract:本文对我国北京附近三个地方的气溶胶粒子浓度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别用Junge分布和Deirmendjian分布分段进行拟合,这样拟合精度较高且能反映不同半径范围内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
Zhao Xukong , Li Ruodun , Han Furong
1982, 6(2):224-22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15
Abstract:本文分析了东海黑潮G断面(1956—1976年)资料,通过东海黑潮变异与夏季太平洋副高以及青岛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发现东海黑潮变异对青岛汛期降水影响很大,初步得到如下结果: 1.若黑潮G断面冬季或春季表层最大流速比上年增大或减小,那么该年青岛汛期降水就减少或增加。 2.黑潮流轴突然往西摆动≥1个分区,下一年6月太平洋副高脊线平均位置在20°N以北。 3.黑潮流轴突然往西摆动≥1个分区,那么翌年青岛汛期降水偏多,降水距平>150毫米。 最后以副高脊线位置和G断面表层最大流速为因子,建立了青岛汛期降水预报模式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