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Xue Yongkang , Huang Runhang , Zhou Xiuji
1983, 7(2):115-1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1
Abstract:本文介绍了地对空微波遥感中,随机取样法和0.618法对求解晴空和云天大气中水汽垂直廓线的应用。并介绍了用正交化方法考察通道相关性和挑选通道的原理。用这些方法对北京地区的258个样本作了数值试验。
1983, 7(2):125-13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2
Abstract:本文从非线性大气运动正压模式方程组出发,用我们所设计的将非线性项在平衡点附近作Taylor展开的方法,求得了非线性有限振幅的惯性-重力外波和有辐散的Rossby波,均满足著名的KdV方程,它的解为椭圆余弦波,它包含线性波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孤立波。对有限振幅的但有辐散的Rossby波,它包含线性的有辐散的Rossby波(即叶笃正波),而且建立了包含叶笃正公式在内的新的色散关系,它含有振幅因子。分析表明:对有限振幅的惯性-重力外波,振幅大、宽度大的波传播越快,但对有限振幅的有辐散的Rossby波,振幅大、宽度大的波传播越慢,阻塞、切断系统可能属于Rossby孤立波。
1983, 7(2):136-14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3
Abstract:本文研究了在环境风场中存在风的垂直切变时,对内重力波发展不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风速在垂直方向出现急流状廓线时,有利于波动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层结仍可引起重力波的不稳定。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急流强度和急流轴置于不同高度时,对不稳定发展的影响。对同样强度的急流来说,轴的高度越低、越接近边界层内,扰动振幅的增长率就越大。最后把理论结果与观测事实作了比较。
Luo Meixia , Zhu Baozhen , Zhang Xuehong
1983, 7(2):145-15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4
Abstract:本文用大气环流的气候资料,指出东亚地区纬向型环流较多。利用原始方程数值模拟和简单的理论分析讨论了形成区类环流特征的动力机制;并指出东亚纬向型环流比北美多,可能是与青藏高原和洛矶山高原的地形强迫性动力作用的特点不同有关。
1983, 7(2):153-16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5
Abstract:本文分析了同时观测的气溶胶化学元素浓度和各种气象资料。证明城市空气污染与风向、风速、降水、大气稳定度和低层逆温等气象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在冬春季节,冷锋过境后偏北大风期间,通常是北京地区空气清洁期;而冷锋过境后,高空为缓慢移动的反气旋控制,300米以下昼夜持续的低层逆温和不利于水平输送的弱辐合型地面风场同时存在期间,是北京地区形成强污染期的一类典型的天气条件。
Ye Zhuojia , Zhu Cuiguan , Li Xingsheng , et a
1983, 7(2):162-17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6
Abstract:本文利用强雷雨云通过期间北京325米气象塔资料,分析了强雷雨云低层流出气流的小尺度结构、湍流结构和谱特征。
1983, 7(2):171-1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7
Abstract:使用行星边界层(PBL)内垂直涡旋扩散系数K_z的湍流统计形式和埃克曼风廓线,对三维扩散方程作数值解,分析讨论了风速、风向的垂直切变对污染轨迹和水平扩散参数σ_y的影响,得到一包含民切变因子的污染轨迹和σ_y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影响中尺度扩散的因子中,风切变是—重要因子,尤其是中性到稳定大气一侧,风切变σ_y的影响已超过湍流本身的贡献,因此,它是一个最重要的因子。我们将本文的扩散型σ_y和考虑风向切变订正后的 Pasquill’s扩散型以及在9个不同地方收集到的野外实测资料作了比较,其结果表明,本模型比P氏模型更接近实际,在稳定大气一侧,P氏扩散型的风向切变订正过大。
Chen Yuxiang , Ji Liren , Shen Rujin
1983, 7(2):179-1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8
Abstract:本文采用σ坐标的三层初始方程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模拟了青藏高原对四种纬向基本气流的动力扰动:正压均—西风,正压急流型气流,斜压气流和夏季纬向平均气流。实验结果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动力作用。
1983, 7(2):189-20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09
Abstract:本文讨论数值试验中两个基本问题:温度初值确定和气压梯度力的计算。首先比较几种利用静力方程差分解求温度初值方案所引起的误差,提出一种把等压面高度场插值与静力方程微分解结合起来求取等σ面温度初值的方法,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确定的温度初值及其水平分布和垂直递减率接近实测值。文章又讨论山脉地区气压梯度力计算问题,表明气压梯度力的计算精度不仅与计算方案有关,而且与温度初值有很大的关系。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案得到的温度初值来计算气压梯度力,误差达到比较满意的精度。
1983, 7(2):201-20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10
Abstract:本文给出了一种在西风槽与台风间接影响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强暴雨模型。针对这种类型的暴雨,计算并讨论了850、700、500及300mb等压面上散度方程右端各项的数值,并给出了这类暴雨的预报方法。
1983, 7(2):223-22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12
Abstract:本文指出文献[4]中所举一维平流方程的‘蛙跳格式’及‘向前差格式’的计算不稳定特例,只要将初值稍加改变就能使计算保持稳定。并改进了文献[2]中的结果。
1983, 7(2):228-2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13
Abstract:本文通过1979年梅雨后期的两次暴雨过程分析得出:在高空槽前“S-N”向云线和低空副高边缘“E-W”向云线相交汇处,其动力和温湿条件均有利于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当对流层上、下的动力和温湿条件配置得有利时,会促使梅雨切变线或静止锋上的低压系统发生。 并提出在实际预报工作中,可在300和850mb图上分别增加偏西风和偏南风速等值线分析,结合卫星云图和小范围物理量场分析,能大致确定暴雨云团发展区的位置及其动力和温湿条件,对暴雨的短期预报是有意义的。
1983, 7(2):235-23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3.02.14
Abstract:本文对通常的逐步回归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同时制作多个预报量的预报时,这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因为这样得到的预报方程常常包含着比较大的随机误差,之所以产生上述情况,问题在于对多个预报量建立方程时,没有考虑预报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通常的逐步回归进行改进,考虑对多个预报量同时进行筛选的逐步回归。 台风路径预报的试验结果表明:由多预报量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建立的方程组,对相近预报时段的相同预报量,其影响的预报因子大体相同,而对于不同预报时段的不同预报量,则影响的预报因子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样得到的方程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不仅有利于提高预报方程的预报精度,而且还有利于对不同预报方程的预报因子进行分析和改进。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