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Ma Zhenhua , Chen Daren , Zhou Biao
1985, 9(2):113-1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1
Abstract:根据北京上空气象资料计算出的大气湍流结构常数(C_n~2)及风速矢量廓线,构成了VHF雷达的模拟回波信号.在技术要求适当的VHF雷达设计参数条件下,对模拟回波信号进行了相干积分和谱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具备所给设计参数的VHF雷达,无论冬天或夏天,都可探测到上界达20公里以上的风速廓线.
1985, 9(2):119-12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2
Abstract:本文用一个中尺度10层湿模式,对美国中西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分析每三小时的预报结果,对暴雨过程中非热成风的变化、高低空急流强度的演变以及它们与降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并以湿地转调整观点初步解释了这些现象.最后计算了环境流场气流的三维轨迹. 分析结果表明: 1.垂直环流强度的变化是决定降水大小的关键.而影响垂直环流变化的物理过程是雨区上空的非热成风调整过程.正是这个调整过程维持和加强了雨区上空的上升运动,从而使暴雨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偏北风低空急流、垂直侧向环流及降水量的变化等,都是调整过程的表现或结果. 2.在整个暴雨过程中,调整变化未能达到热成风平衡,致使雨区及其北侧上空的正侧向环流始终存在.此外,在预报的第12小时后,调整的结果曾一度使垂直环流、降水和偏北风低空急流大大加强,这情况可用湿地转调整观点加以解释. 3.质点的三维轨迹表明,在天气尺度背景下,暴雨区上空迭加了一个中尺度流场,低空是辐合上升区,高空为辐散区.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暴雨过程中垂直环流的存在,与过去许多诊断分析的推断一致.
Wang Jingui , Chou Jifan , Guo Bingyong
1985, 9(2):130-13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3
Abstract:本文对Fisher意义下的判别分析中泛函值 λ=C~T·B·C/C~T·W·C与判别效果(指 错判个数)之间的非同一性进行了讨论,指出在m个变量构成的m维空间中,由广义特征问题 (B-λW)C=0的特征向量所决定的投影空间不一定是判别效果最优的空间,即,泛函λ取 极值与判别效果取极值不是等价问题。 本文构造了一个与Fisher判别效果相一致,但又无解析形式的泛函: I=I(C_1,C_2,…,C_r)它建立在线性函数集合之上,I取极值与判别效果取极值是等价的。 文章提出了可采用最优化方法根据泛函λ值取极值的解求得泛函I值取极值的解,从而 解决了Fisher判别分析中投影空间的优化问题。实例计算表明,在优化的投影空间中进行 Bayes准则判别其效果要优于由广义特征问题(B-λW)C=0所决定的投影空间中所进行 的判别。
1985, 9(2):138-14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4
Abstract:本文利用宽频带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还采用频域分割的方法,处理和分析了北京地区连续三个雷雨季节,部分雷电脉冲辐射场的实测波形.结果表明:多数雷电脉冲辐射场的近区波形,可以分解为具有共性的白噪声分量,和各具特性的众数分量两者之和.在同一波形中两者所占的比例有相等的趋势.而其远区波形的某些频域特征值随传播的变化,则和源为单纯白噪声谱的理论传播变化有相近的趋势.
Zhuang Yinmo , Xu Yumao , Cheng Zhenrong
1985, 9(2):148-15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5
Abstract:在华南前汛期低空西南急流一锋面暴雨过程的初期.存在着一种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的中尺度波状雨带或中到中间尺度的波状雨区.波状雨区的波长为20—100公里左右,传播速度为20—45公里/小时,对应的降水周期为1—4小时.波状雨区出现在500百帕槽前、850百帕冷切变线南面和地面锋面的暖区,以及850百帕冷切变南侧低空西南急流移近、加强的过程中.估计这种波状降水可能是暴雨过程中1—4小时的周期性强非地转西南风风速脉动造成的辐合或重力波触发产生的.中尺度波状雨区的持续旺盛发展可能产生新的中到中间尺度雨成冷性切变线雨带,形成强降水和第一个暴雨区.
Zhu Cuijuan , Li Xingsheng , Ye Zhuojia
1985, 9(2):156-16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6
Abstract:在夜间稳定边界层大气中,北京受燕山山脉地形的影响,重力流一般在300米以下的高度内传播,波的传播速度基本等于切变层的平均风速.在一定的高度上存在大风轴,并形成低层风的强切变,大风中心一般在100米高度附近,强度约5米/秒左右. 本文讨论了Helmholtz波不稳定性对降水的影响,在Ri≤0.25的临界值时,与重力流相伴随有时可有小雨,当大尺度盛行气流为东风时可出现大雨.
1985, 9(2):163-17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7
Abstract:本文使用北京市北郊气象塔实测资料,根据边界层结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计算得到了描述边界层结构的参数值,并利用非定常二维平流扩散方程对边界层结构及地面对浓度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浓度场对边界层结构的日变化有明显响应;混合层高度是影响地面浓度的一个重要因子,且对高架源来说,混合层从低于排放高度发展到高于排放高度是产生“熏烟”现象的必要条件;当V_d≤0.001m sec~(-1)时,地面边界可按全反射处理;相反,V_d≥0.01m sec~(-1)时,地面边界的影响显著,应予以充分重视.
Han Zhigang , Tang Bingyong , Zhang Enshu , et al
1985, 9(2):171-17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8
Abstract:本文通过对冷暖冬年长期天气过程的初步分析,以实际预报验证效果比较好的相关因子为输入变量,运用文献[1]提出的多层递阶预报方法,对冬季平均气温进行了长期预报,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
Zhang Shaoqing , Yu Tongjiang , Li Fangyou , et a
1985, 9(2):178-18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09
Abstract:本文讨论北半球极涡面积、中心强度与全国40个台站温度的关系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并得出如下结论: 1.当第二象限(85°—175°E)极涡面积大,极涡中心位势米值高时,中国大多数站的气温偏冷,反之亦然. 2.在500百帕层冬季第一象限(5°W—85°E)极涡面积与夏季第二象限极涡面积成正相关. 3.季节的极涡中心强度是持续的. 4.在欧亚大陆的极涡面积大小的振荡分别向东—西两方向传播.
1985, 9(2):195-19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11
Abstract:本文就地面气压场的形成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分别用理想初始温压场及实际天气个例在六层全隐式原始方程模式上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指出,虽然初始地面气压场人为地给作1000百帕,但很快便可计算出地面气压场.从24小时结果可以得到与实况一致的地面气压系统.其分布与演变状况均与实况一致.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地面气压场可以允许有不太小的观测误差与分析误差,但是高空形势必须分析精确.
1985, 9(2):199-20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12
Abstract:本文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西风带高空槽南段在东移过程中,有无阻滞的现象.指出两者间的流场结构有明显差别,并指出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区西风槽的阻滞条件.
1985, 9(2):205-2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13
Abstract:本文用合成分析法讨论了华南1977与1979年5至6月份加密观测期间九个低涡的风场特征,揭示了初夏典型的切变线低涡形势下锋前降水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成因.
Mo Tianlin , Xie Guoliang , Chen Yuling , et al
1985, 9(2):211-21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5.02.14
Abstract:本文介绍南京市区降水的酸度及若干离子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降水酸度是随时间变化的,1982年降水的酸度比前两年有增加;降水过程中降水初期的pH值一般比较大,然后变小,后期又有所回升;降水中硫酸根[SO_4~=]与硝酸根[NO_3~-]之比一般约为5:1,而雷阵雨降水中它们之比约为3:1.这可能是由于南京市区降水中以硫污染物为主.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