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86, 10(2):113-12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1
Abstract:本文考察斜压准地转—准无辐散模式初边值问题的适定性,结合文献[1]中证明的唯一性定理,证明了方程(1.1)—(1.3)局部古典解的存在,从而解决了其适定性问题。
1986, 10(2):121-12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2
Abstract: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和山地对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我们设计了一个九层的全球原始方程模式.模式中除考虑了地形作用外,还包含了太阳辐射和地、气的长波辐射、大尺度凝结和积云对流等因子的影响.为了能继续采用有限差分近似,并且既能较好地描述中高纬地区的环流状况,又不影响对低纬地区环流的模拟,本模式同时采用了两种地图投影坐标系(麦卡托投影用于中低纬地区,极射赤平投影用于高纬区).文中给出了冬季海平面气压、风场、降水分布和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并把它们与观测值作了比较.
1986, 10(2):129-13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3
Abstract:本文用低谱途径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和地形共同强迫下斜压大气流型的突变,结果与由夏至冬季节转换期间,对流层上层副热带高压从高原经度急速东移到大洋上空的观测事实相似.
Su Weihan , Zhang Qinpeng , Shen Ji , et al
1986, 10(2):138-14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4
Abstract:1981年秋冬两季在北京地区十一个监测点进行了两次大气污染状况测量,每次各约十天,取得了SO_4~-、总颗粒物、SO_2、0.3—10微米颗粒物密度、大气能见度等数据.讨论了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指出北京地区在10年内(1970—1979)平均大气能见度降低6—10公里,在采暖期低于4公里的能见度出现几率增加了10倍.现场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根、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和<10微米颗粒物密度的增加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其中硫酸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为突出,而且在大气中硫酸盐与水汽作用发生潮解,其协同效应更为显著. 本文指出,燃煤量增加、大气污染严重和气象条件等可能是1977年12月连续发生三天大气能见度严重降低的原因.在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建议改善能源结构、改用型煤、制订污染物的控制指标、最高指标和警报指标,以保持较好的大气能见度.
1986, 10(2):145-15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5
Abstract:本文研究了β平面近似下波作用量守恒,得到波作用通量——Eliaaen-Palm通量的一般形式.本文还利用WKBJ方法求得球面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 本文还用一个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地形与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证明了冬季受迫定常行星波在垂直及侧向传播中存在着两支波导,从而证明了理论上所得到的关系.
1986, 10(2):154-16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6
Abstract:本文建立了一个二阶矩模式,用此摸式对Wangara资料进行了实例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模拟出夜间边界层发展以及湍流结构的一些主要特征.计算发现在夜间边界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突变现象.
1986, 10(2):164-17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7
Abstract:本文根据几何声学和折射规律,推导出在水平风速作用下单点声雷达测量垂直速度的精确计算公式.对不同水平风速和声束宽度作了数值估计.最后用该方法的计算值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在BAO(波德大气观测站)四家声雷达与塔上直接测量资料进行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一致.
1986, 10(2):171-18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8
Abstract:本文采用非地转Eady模式通过摄动展开,讨论了由于低空强风切变导致的里查逊数Ri的减小与对称斜压不稳定的关系.证明了对中尺度扰动,在Ri<5.2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对称斜压不稳定.
1986, 10(2):183-1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09
Abstract:本文利用飞机探测、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同心双眼台风的特征和强度.作者普查了1949—1983年35年的观测资料,得到76个同心双眼台风,发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中,常常可以观测到这种结构的台风眼,而且它与台风的自身强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这类台风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都有明显的规律.根据观测事实,本文提出了同心双眼台风结构的一种理想化模型.
1986, 10(2):189-19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10
Abstract: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展开的分析方法,对10°S—80°N地区1968年12月—1978年11月历年逐月的地面温度距平场进行了分解.从分析中得到七十年代地面气温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温度变化趋势是以多振动为主;夏季平均变化是偏冷的,冬季是偏暖的.再者是东半球的变化大于西半球,极区与中高纬的变化是反相的.通过分析温度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七十年代异常气候频繁出现的原因,表明气候异常主要是由于中高纬地区温度梯度变化加强,致使大气斜压性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的.
1986, 10(2):196-20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11
Abstract:本文通过对长江中游低槽暴雨和暖切变线暴雨一些实例的合成分析,比较了两者在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三维流场等方面的差异.文中一些分析结果可供暴雨预报参考.
1986, 10(2):204-21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12
Abstract:近28年(1954—1981)逐月太阳黑子数和北半球500hPa各海洋副高面积指数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后延l—3年的高相关.后者的功率谱分析显示出存在着明显的11和22年振动,且和太阳活动相应的周期很好地耦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强度)指数最显著的周期为11年,其次才是受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影响的3.67年振动.
1986, 10(2):212-21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13
Abstract:本文综述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特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问题.
1986, 10(2):220-2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2.14
Abstract:研究指出,对西风地转气流,地形的南坡有利于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北坡不利于波动的不 稳定发展;对东风气流,情况与此相反.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的条件是(u+g~*A/f)~2≥g~*H.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