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86, 10(3):225-23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1
Abstract:本文用一个二维轴对称的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台风中的眼区,并讨论了在台风发展过程中眼区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当台风发展时台风眼变小这个与观测事实相一致的结论.我们发现积云对流对动量的输送作用以及台风中心地区对流凝结加热相对较小对台风眼的形成和维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986, 10(3):232-23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2
Abstract:本文给出了利用配有微机测控单元的地面1.35厘米辐射计实时遥感水汽分层总量的原理和技术,介绍了辐射计的稳定性和自然定标方法.1984年夏季的观测结果表明,辐射计测得的分层总量与相应的探空值的均方根偏差为0.20—0.25克/厘米~2 ,两者的相关系数达90%以上.
1986, 10(3):240-24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3
Abstract:本文对大气大尺度水平(惯性)运动的稳定性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着重讨论非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线性情况下满足惯性稳定度条件的运动为稳定态否则为不稳定态不同,在非线性条件下,即基本纬向气流的涡度随纬度有变化时(线性或非线性变化),运动会出现分岔现象,在惯性稳定区还会产生不稳定的平衡态,在惯性不稳定区还会出现稳定的平衡态.在运动的惯性不稳定区,如果基本气流的涡度随纬度非线性增加,则当初始位置的地转偏差达到某一强度时,运动可发生一种月尖形突变.
1986, 10(3):250-25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4
Abstract:本文研究了散射相函数的有限项的勒让德展开对于求解辐射传输方程的误差效应,提出了一个改进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的结果都表明,多次散射分量和辐射通量远比一次散射分量对相函数的展开误差不敏感.只要用正确的相函数修正一次散射分量、就能在较少项的相函数勒让德展开下得到精确的辐射强度解,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对于小于1的光学厚度,计算时间可减少五分之四.
Luo Meixia , Zhu Baozhen , Shen Rujin
1986, 10(3):258-26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5
Abstract:本文利用一个σ坐标的三层初始方程热带球圈数值模式,研究大地形对纬向风带的纯动力扰动作用. 结果得到,大地形的直接动力强迫作用,可使纬向均匀的高压带在地形区发生断裂,形成青藏高压、落基山高压和伊朗高压;然后通过大气环流的动力调整,在上述三个高压的上、下游形成北非高压和两个大洋上的高压,两类高压的结构很不相同.大地形的纯动力作用,对于青藏高压和落基山高压这一类“暖性”结构高压的形成,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1986, 10(3):266-27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6
Abstract:本文采用分层模式和连续模式模拟了一维、稳定的大气边界层中一些主要的气象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几种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条件下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且还讨论了常值湍流热通量层存在的条件及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给出了两种模式适用的范围.
1986, 10(3):277-28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7
Abstract:本文根据北京市北郊的悬浮微粒及风和温度的同时观测,用浓度梯度法对悬浮微粒的干沉积速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京郊悬浮微粒的干沉积速度约为0.15—10.62厘米/秒,与国外林地上的结果相当;质点在输送过程中受到的地面阻力平均约为空气动力阻力的4倍.干沉积速度与地面摩擦速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函数关系,这些结果有较明显的实用价值.
1986, 10(3):286-29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8
Abstract:本文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动力、热力因素与台风扰动发展的相关关系,揭示了环境流场、温度场分布对台风发展的影响,本文的数值试验表明不同初始弱涡旋结构、不同基本流场分布将引起台风扰动状况的显著差异,同时若改变环境温度场会对台风系统的CISK效应有较大的影响,环境外围降温导致台风扰动的加强将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反之,冷空气注入台风内部,却显著地抑制了台风的发展.本文还研究了积云加热状况与台风扰动结构的相关关系.
1986, 10(3):291-30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09
Abstract:本文用一种新的红外透过率模式计算了对流层和平流层水汽的长波(0—2380cm~(-1))冷却率分布.在计算中,我们精确处理了频率积分以及非均匀大气路径效应.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大气窗区(730—1200cm~(-1))(主要是水汽连续吸收)对总的冷却率贡献很大,在1公里处大约占72%;通常所用的处理非均匀大气路径及漫射辐射的CG近似和1.66漫射因子近似,基本上适用于水汽冷却率的计算.在整个对流层和平流层,它们所带来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16K/日和0.19K/日.同时,我们还考查了水汽吸收系数的温度效应
1986, 10(3):302-30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10
Abstract:本文用一个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在地面金属尖端电晕放电条件下,数值计算了强雷暴下从地面至300米高度大气中电场和电荷密度的时空分布,讨论金属尖端放电对电场的抑制作用.结果指出:当初始电场为9000伏/米,气溶胶粒子浓度为10~(10)个/米~3时,电晕放电10秒后,电晕电流密度减小到初值的1/70,34秒达稳定值约为0.6×10~(-9)安/米~2,是初值的1/130.电荷密度不小于0.2×10~(-9)库/米~3的电荷层可垂直扩展到200米高度,径向扩展到80米以外.尖端高度以下有较高的电荷密度(约10~
1986, 10(3):310-31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11
Abstract:本文从理论上探讨极地高压稳定的物理机制,计算了纬向平均风速及纬向平均位涡度的经向梯度,找出了临界风速值.本文还用扰动能量发展方程讨论了北半球各纬度带扰动的稳定性问题,得出在中高纬度地区扰动的能量随时间是递减的,它满足了扰动稳定的充分条件.因此,在这个区域内扰动不能发展,使得极地高压稳定维持. 本文还应用一个六层原始方程模式,分别应用理想场与实际高度场作为初始值对极地高压的维持作数值试验,得到了与实际相当一致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是正确的.
1986, 10(3):318-32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12
Abstract:继文献[10—12]后,本文分析了我国“环流—天气气候—谷物天气产量”体系长期振动三个主要频带的分布情况.发现大型环流在一些“活动区域”的低频振动与这三个主要频带分布特征有密切关联;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低纬类似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是环流的关键性“活动区域”,对我国天气和农业有重要影响.讨论了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在由大型环流低频振动形成的时、空结构特征中的作用以及大型环流“活动区域”之间产生低频耦合——“涛动”等问题.
1986, 10(3):327-33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13
Abstract:利用WKB近似讨论大地形对切变基流上Rossby波稳定性的影响.北半球东西走向地形有利导式长波槽辐合能量于地形北坡附近,对曳式长波槽有使能量从地形南坡区域辐散的趋势.南半球地形的影响正好相反.散度顶有利于导式长波槽在东西风带过渡区域的能量辐射,有利于曳式长波槽能量在这里辐合.
1986, 10(3):332-33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6.03.14
Abstract: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