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87, 11(4):341-35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1
Abstract:本文在Lorenz低谱湿模式中,引进温度和全露点温度垂直递减率随空间、时间的变化,积云对流调整和地形,设计与实施了十个时间积分大于90天的数值试验.结果指出:小尺度湿对流与大尺度环境场的相互作用,使对流上层增暖,下层变干,平均纬向风速极大值减小,非绝热加热场水平梯度加大,流型经向度及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加. 从不同的初始场、不同的湿对流调整范围、不同的副热带高压强度演变方向所进行的试验均表明:湿过程与大尺度环境场的相互作用,使模拟的副热带高压加强.这意昧着湿过程在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方面,可能有着实质性的作用.
1987, 11(4):351-35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2
Abstract:本文用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气候模拟对于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敏感性试验.取实测的七月纬圈平均气候资料作为初始场,积分四十天,对后三十天的结果进行平均,作为模拟的月平均状态.另一个试验则是在模式中去掉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其它都和第一个试验相同。比较这两个试验的计算结果,发现:若忽略太阳辐射的日变化,(i)使纬圈平均降水和蒸发都减少,尤其在中纬陆地上更为显著;(ii)部分地区土壤湿度减少;(iii)云量增加;(iv)大气顶净辐射收入明显减少;(v)地表净加热明显减少;并使土壤湿度变化不大的地区地表温度明显降低. 我们还取了一月纬圈平均气候资料作为初始场,作了同样的数值试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本文的结果表明,要作出正确的气候预测,以及作中、短期降水预报,考虑太阳辐射的日变化都是必要的.
1987, 11(4):359-36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3
Abstract:通过对多年地面气压和500hPa高度等资料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在埃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1—3月,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都有明显异常,主要特征是东亚有频繁强冷空气活动,且环流异常有由高纬向低纬地区推移的现象.冬季东亚频繁的强冷空气活动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逐渐偏南,造成中、西太平洋信风减弱,可能是埃尔尼诺发生的原因之一。 埃尔尼诺年夏季,由于遥相关机制,东亚及西太平洋中纬地区出现地面气压和高度场的负距平,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南. 基于统计分析结果,本文绘出了一个东亚及西太平洋大气环流与埃尔尼诺相互影响的模型。
Li Maicun , Wu Yifang , Huang Jiayou
1987, 11(4):365-37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4
Abstract:本文对中国异常季风降水与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注意到1951—1975年夏季北半球月平均年际变化.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经验正交函数(EOF)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序列与长江流域季风降水及太平洋副高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着相当明确的遥相关,发现长江流域旱(涝)与赤道东太平洋暖(冷)、西太平洋冷(暖)以及太平洋海温距平的二种行星型相符合.存在两种异常季风环流型,其一种型式相似于Horel和Wallace1982年提出的赤道增暖事件冬季的波列,另一种型式在相同位置其距平中心符号相反,只是强度较前一种情况弱. 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改变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及位置,从而影响印度尼西亚地区的跨赤道气流和中国东部低层的东南季风及长江流域的降水. 在赤道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或东亚)之间表面温度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行星对流环流,并以此来解释异常的季风环流.
Gao Xinhai , Yu Wenbi , Zhu Baozhen
1987, 11(4):373-38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5
Abstract:本文用近年来全球网格点每日卫星微波测量数据,研究了平流层下层亮度温度场的长周期振动.对温度的两年振动、年振动及半年振动的振幅和位相分布进行了全球性的比较分析.发现长周期振动的振幅在高纬区有着显著的超长波纬向非对称的特征;在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纬向对称的特征,振幅一般在极区的大洋区最大,在副热带最小.长周期振动的位相分布在中高纬区具有由西向东和由中纬向极区传播的趋势.文中指出,对流层下层的大型涡旋热量输送向上传播的动力强迫作用可能是平流层湿度长周期振动的重要机制.
1987, 11(4):382-38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6
Abstract:近三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异常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埃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遥相呼应.本文对此遥相关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期低层海温异常影响到大尺度环流的异常。并把信息传到中纬度地区,从而产生处于中纬度的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温异常.在这时期,沃克环流东移,热带中部和西部太平洋对流层高层东风增强,反气旋环流增强;相反,南亚高压弱而偏南,亚洲沿岸西风带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大范围低温现象.
Su Congxian , Hu Yinqiao , Zhang Yongfeng , et al
1987, 11(4):390-39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7
Abstract:通过河西地区近地层气象梯度观测研究,分析了河西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发现存在一种“绿洲冷岛效应”,并分析了这种效应的物理机制和实际意义.
1987, 11(4):397-40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8
Abstract:本文在薄大气近似下计算了1.35cm和8.5mm波段上云天大气辐射传输,建立了微波辐射亮度温度与云中液态水含量、大气衰减与水汽总量的经验关系,讨论了由两波段的辐射测量遥感云天条件下的水汽总量和云中含水量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微波遥感的云天水汽总量与探空值的相对偏差约为10%.
1987, 11(4):404-41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09
Abstract:本文通过求解辐射传输方程,研究了斜视视程对大气消光系数分布、散射相函数、总光学厚度、太阳的天顶角和方位角以及目标物和背景的反照特性的敏感性.根据数值模拟实验资料,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斜视视程的近似表达式.
1987, 11(4):412-41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10
Abstract:本文详细地讨论了H_2O,CO_2,O_3,N_2O以及CH_4这五种大气主要红外活性气体的红外吸收带的重迭及其处理方法对长波冷却率及通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吸收带的重迭对大气红外冷却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不仅某些气体吸收带的重迭效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某些重迭光谱区域对整个红外冷却率及通量的贡献亦可不予考虑.另外,本文还定性地讨论了处理重迭带的不同方法对红外辐射计算的影响.
Miao Manqian , Zhao Ming , Wang Yanchang , et al
1987, 11(4):420-42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11
Abstract:利用近地层风廓线的积分形式和平均场资料计算了表征湍流通量和热量通量特征量。u_*和T_*.得到了几种稳定度条件下利用两层风、温实测资料计算u_*和T_*的方法,可以普遍应用. 本文还用铁塔风速资料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几种中性和非中性湍流交换系数分布模式代入运动方程得到风廓线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误差范围.认为:不稳定时用Yamamoto的K_m模式导出的风廓线公式以及中性和稳定时用Yokoyama的K_m模式导出的风廓线公式与实测廓线比较符合,且计算比较简便.
Ke Peihui , Huang Qizhou , Chen Fupei , et al
1987, 11(4):441-44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7.04.13
Abstract:1983年8311号台风(Georgia)穿越南海北部某测流站,从而获得了四个层次的台风下实测海流资料.本文利用这次资料,试对台风下的海流概况以及海流对台风作用的响应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对海流的强迫作用是十分强烈的;它使各层海流依顺时针方向作旋转运动,其平均流速值比常风下海流的约大2倍;最大流速滞后于最大风速6—8个小时;在台风中心经过后3—4天强流才消失.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