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88, 12(2):113-12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1
Abstract: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面高分辨率太阳光谱进行大气成分垂直分布反演时,消除太阳零吸收光谱曲线影响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方法的权函数特性,讨论了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谱线光谱参量以及成分混合比高度分布特性对其可测量高度、垂直分辨率和误差放大率等信息内容的影响。结果指出:对混合比随高度增加或变化不大的大气成分,利用普通高分辨率光谱仪可给出20—30km高度以下混合比高度分布的信息。若采用外差技术,将光谱分辨率提高到0.001cm~(-1)以上,其最高测量高度可达40km以上。
Xiao Hui , Xu Huaying , Huang Meiyuan
1988, 12(2):121-13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2
Abstract: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详细地考虑云的微物理过程,模拟了积云发展前期云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盐核谱和浓度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模式模拟的云中上升气流和含水量等宏观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上一致,云滴谱分布和大云滴浓度以及它们随高度分布的特征等也与观测相符。在积云顶部附近还模拟出双峰云滴谱。结果还指出,大陆性积云云滴谱和海洋性积云云滴谱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空气中盐核总浓度不同所致,而不是由于巨核多少的缘故。
1988, 12(2):131-13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3
Abstract:本文采用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一个高度只有200m的小尺度地形的阻塞作用,表明当大气低层的平均风速和温度层结使得Froude数小于1时,就有可能在地形的上风向形成阻塞。本文共试验了一般稳定层结、深厚逆温和浅薄逆温几种情况,讨论了数值结果和Froude数判别式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并计算了阻塞发生时的浓度分布。
Zhao Deshan , Tang Dagang , Zhou Zhou , et al
1988, 12(2):140-14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4
Abstract:本文讨论了北京市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空气动力学尺度的各种谱分布,发现平均粒子谱为单峰型,而平均表面积谱和平均质量谱则通常为三峰型。但是,表面积谱和质量谱随时间变化明显。 三峰型质量谱与国外给出的城市双峰型质量谱差别显著,揭示了我国目前城市气溶胶污染所具有的一种带普遍性的重要特性。
Shao Demin , Shen Aihua , Zhang Wei , et al
1988, 12(2):147-15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5
Abstract:1985年我们在上海对每次降水过程进行了雨水连续短时间分段采样观测。从雨水pH值和降雨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得到:在降水过程中雨水pH值是随时间变化的;雨水酸度是与降水的天气背景和降水云系有关。
1988, 12(2):153-16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6
Abstract:本文进一步考察三维平衡模式初边值问题的适定性。文中解决了“ω-方程”边值问题的适定性,给出了解的解析表达式,并建立了一种加权先验估计。以此为基础,本文证明了:考虑无穷远处大气时,三维平衡模式存在唯一的关于时间t的局部古典解。本文的结果推广了文献[2]的工作。
1988, 12(2):162-16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7
Abstract: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有限区域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高原对冷暖空气的阻隔是我国西北地区很少出现气旋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会有气旋强烈发展。西风槽的结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等对高原动力作用十分敏惑;近地面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平流层上庞大的南亚高压也明显地受高原影响。 作者认为,在数值模式中,地形在垂直方向过度地平滑及在水平方向的过度扩张,会造成在模拟不同尺度系统动力效应时出现失真,从而导致预报误差的增大。
1988, 12(2):168-17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8
Abstract:在涡度和散度方程简要讨论的基础上,计算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中涡度和散度收支各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雨带附近对流层高层是源、低层是汇,尤其以散度场的不平衡更为显著,可见积云对流垂直输送涡度和散度是重要过程。
Ding Yihui , Zhao Shenming , He Shixiu
1988, 12(2):174-18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09
Abstract:本文用近13年200hPa高空风资料得到了夏半年(5—10月)逐月平均全球热带风场,发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1)在亚洲地区对流层上部反气旋存在两个中心;一个在青藏高原上空;一个在伊朗和阿富汗地区。两者的演变不同。伊朗高压的北推和撤退都比青藏高原上的早。北美墨西哥高压的变化在时间上与伊朗高压很相似。 (2)北太平洋中部高空槽(TUTT)出现在5—10月,8月份最强,位置最北;北大西洋中部高空槽出现在5—9月,7—8月最强。 (3)南半球冬季有三个主要的长波脊和长波槽,分别位于大陆以西和以东海区。
1988, 12(2):182-19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10
Abstract:利用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1981—1983年)获得的1981年梅雨锋资料,分析表明梅雨锋降水带内大、暴雨雨团与中间尺度(medium scale)和中尺度(meso scale)扰动相联系,这些扰动是在baroclinic-CISK联合不稳定条件下发展的,最优波长的选择与二维波动的经、纬向波长变化、层结稳定、涡动粘滞性有关,中尺度扰动具有重力惯性波特征。
Cai Zeyi , Li Hongzhou , Li Huanan
1988, 12(2):191-19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11
Abstract:1983年6月27日有一次飑线群影响华北、华东地区的七个省市。本文利用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高空探空测风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作了综合分析。飑线群由四个飑线系统组成,它们相继发生发展组成一次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本文提出了华北地区飑线系统生命史的中尺度天气模式,包括组织、扩展和消散三个阶段。生命史总共3—5小时。在组织阶段,几个孤立分散的对流单体组织成一条对流带——飑线。在扩展阶段,对流带扩展成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系统,它包括系统前缘的飑线和后部不断扩大的砧云
1988, 12(2):200-20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12
Abstract:结合流体动力学实验模拟(物理模型)与大量记录的合成分析,本文提出了热带气旋形成的多尺度组合理论。它强调了热带中尺度深厚对流云系的作用,同时它也着重说明了大尺度环境气流与小尺度积云对流的重要作用。 本理论可解释一些有关热带气旋以前所不能解释的观测事实,特别是它解释了热带气旋前期低压环流的形成。
1988, 12(2):208-21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13
Abstract:本文以作物年景的天气类型为线索,运用近百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和近30年500百帕高空环流资料,分析了华北小麦、长江下游早稻和晚稻、华南水稻的年景-环流模式。指出不同产粮区和不同季节作物,应考虑不同的年景-环流模式。
1988, 12(2):216-2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2.14
Abstract:本文综述了O3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平流层O3的光化学平衡,人为活动对平流层O3破坏的可能性及相应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对流层O3的源和汇及人类活动使对流层O3增加的可能性及相应的理论问题。最后还讨论了O3的观测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