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89, 13(1):1-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1
Abstract:利用11年夏季三个月500hPa资料,对20°N以北中高纬度带内的纬向环流和天气系统进行功率谱分析,着重研究了23天左右周期振动的盛行地区。结果指出,唯有大西洋欧洲这块非季风地K盛行这种周期 而后,利用1980年七层资料,用天气学方法和能量学诊断研究了这个地区23天振动的性质及其维持机制。这种振动常出现在整个对流层里。根据不同参数位相综合图,可以统一为一套典型的、具有连续性的天气形势序列。在这个地区上游有冰岛低压,它是斜压性强又能使位能释放的振动系统,下游有阻塞高压,是近于正压的并靠输入动能来维持的系统。上述的形势演变有时能主要是受这两个振动系统所影响。最后,对于23天振动为什么盛行于大西洋欧洲地区的问题作了讨论。
1989, 13(1):11-2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2
Abstract:本文设计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模式来模拟及研究河陆风的变化。在模式中包括了太阳辐射;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地表面、河表面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送以及地表面向土壤层的热传导等物理过程。 本模式采用分解算法及隐式时间差分方案,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模式无论对稳定层结或不稳定层结其计算都是稳定的,且所需计算时间也是很节省的,其计算结果是符合实际的。
1989, 13(1):20-2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3
Abstract:本文将预报对象分解为参考态和扰动态两部分,参考态根据与预报对象初始场相似的原则从历史观测资料中选定,其演变过程是已知的;扰动态的演变则用动力方法预报。用准地转正压模式作了若干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利用历史资料提供的信息部分弥补预报模式的缺陷,不要求参考态与预报对象有很高的相似性,其预报结果就明显优于现行的数值预报方法。
1989, 13(1):29-3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4
Abstract:本文用转盘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均质正压流体运动中扰动与基本带状环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着重考察了两类典型初始扰动场——即迭加在基流上的槽状扰动和多闭合涡旋中心扰动结构的演变过程。发现: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是以波动形式表现的。两类初始扰动场各自经历不同的演变过程,并趋向于不同的平衡态。槽状扰动结构有利于基流对扰动动能的吸收,流场最终趋向于轴对称带状环流状态,而且纬向波数越大,吸收过程越明显。多闭合涡心结构不利于基流对扰动动能的吸收。基流与扰动在动能随时间的变化上表现出准周期性振荡。实验结果与旋转适应过程理论有很好的一致性。
1989, 13(1):38-4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5
Abstract: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0F)分析方法,对1951—1980年北太平洋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解,讨论了自然正交函数前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的特征。指出第一特征向量的模型在西太平洋低纬地区有最大的凝聚,其时间系数序列与马尼拉站气压距平的年际变化很相似,而第二特征向量的模型在东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有最大的凝聚,其时间系数序列与 Ship N站气压距平的年际变化也很一致,并且由这两个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定义的北方涛动指数同由Ship N和马尼拉两个单站的气压距平定义的北方涛动指数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于第一和第二特征向量的大尺度特征,及其表示了北太平洋气压年际变化总方差的30.5%,可以认为,马尼拉和Ship N站的气压距平在空间上是有代表性的,并且北方涛动在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年际变化中占有头等重要地位。
1989, 13(1):44-5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6
Abstract:本文用一个准二维的10层原始方程中尺度湿模式对飑线的生成和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得到了与实际飑线相一致的结果。实验表明,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是一类飑线的主要能源。大气低层潮湿十分有利于飑线的生成和发展。
1989, 13(1):52-5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7
Abstract:本文研究了海洋加热场与科氏参数两类热力、动力因子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效应。由于洋面海温的非均匀分布及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因此台风涡旋的移动将受到不同下垫面海温加热场及科氏力参数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台风风场结构、径向内流、暖心结构与海温变化的相关特征,根据数值试验,分析了海洋加热场及台风环流反馈效应。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台风北移过程中,科氏参数的变化对于台风发展的影响不仅与起始纬度f_0有关,还与f随纬度的变化率,即β因子有关,处于较低纬度的北移台风由于两者的综合效应引起台风切向风速的增强较之高纬的更为显著。
1989, 13(1):59-6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8
Abstract:本文在对早春冷空气降温过程波谱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波谱分析和因子场典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案,并用这一方案对长江下游地区早春冷空气降温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及试验。为扩大因子场信息,分高、中、低三层因了场作典型相关分析,“浓缩”成典型变量,并以此揭示出影响早春冷空气降温的重要因子,供业务预报应用,最后给出了预报试验实例。
1989, 13(1):66-7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09
Abstract:本文建立了一个大气对流边界层模式,构造此模式时,假设对流边界层中水平动量和热量在垂直方向上的湍流输送、扩散是由大涡与小涡组成的系统完成的。文中,用此模式作了一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的结果相当一致。
Zeng Xiping , Zhang Chengchang
1989, 13(1):76-8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0
Abstract:本文改进了数值积分随机碰并方程的Bleck方法,当变量更换函数采用g′(m)=Am~N+B/m~M的形式时,适当选取M,N值可使数值积分水滴碰并方程的精确度大为提高,达到了Berry方法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它,在计算速度上也令人满意。文中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和检验。
Shen Zhilai , Huang Meiyuan , Wu Yuxia
1989, 13(1):87-9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1
Abstract:1986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西太平洋热带海域(6°30′N__5°00′S,127°00′__150°00′E)182份海盐粒子资料分析结果:该海域海盐粒子总平均数浓度为107个/l,总平均质量浓度为2.O×10~(-10)g/l,表明该海域可能是海盐粒子低产区;盐粒子浓度与风速有正相关趋势。小风速时的高粒子浓度可能是海盐粒子的1_2天滞留时间所致,也可能是经过本站的气团属性和经历不同造成的;海面流场对盐粒子浓度大小也有一定影响。
1989, 13(1):92-10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2
Abstract:本文结出一个海面粗糙度可变时定常非中性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其中粗糙度是摩擦速度的函数,湍流交换系数是湍流热通量和风切变的函数,而热通量在海气温差已知时由近地层通量梯度关系求出。解得的风和若干边界层特征参数符合观测及理论考虑。因此,只要知道地转风、纬度及海气温差即可用本模式计算海面大气边界层中不同高度的风。
Wei Chong , Lin Hai , Zou Shouxiang , et al
1989, 13(1):101-10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3
Abstract:根据历史探空资料,对西太平洋海域中有代表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云天大气做了l.35cm和8.5mm波段的辐射传输计算,揭示了海上云天辐射传输的某此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一种反演云天大气可降水(Q)及云的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L)的方法做了相应的改进。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用船载双波长微波辐射计取得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中的实际观测结果。着重给出了该海域中Q及L的日变化,对流云Q和L场的水平结构及弱冷锋过境时Q及L的演变等方面的个例。 此外,模式计算及海上观测都表明,8.5mm波长辐射计也可以单独探测海上晴空大气可降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可能用两波长辐射计的独立测值进行相互比较来判断视野中是否有云。
1989, 13(1):108-11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4
Abstract:根据G.J.Holland关于热带气旋运动的理论,对Abby台风路径作了诊断分析,揭示了台风在其路径的各个阶段的动力特征及其演变。
1989, 13(1):113-1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5
Abstract: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四季气温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和谱分析,揭示出吉林省夏季气温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处于下降趋势,80年代初又略有回升。冬季气温从3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80年代初又略有下降。春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冬季相似,秋季基本与夏季一致。夏季气温存在18年左右显著周期,春秋季气温存在12年和2年左右周期,冬季气温存在9年左右主要周期。
Rao Ruizhong , Wang Yuanbo , Le Shixiao
1989, 13(1):119-12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9.01.16
Abstract:我们于1986年8月在成都市实地测量了CO_2激光辐射00°l—10°0和00°1—02°0振动带内40条谱线在大气中的衰减。文中给出了各谱线衰减系数的一般值并描述了衰减特征。在八月份成都地区的特定条件下,水蒸汽的吸收和气溶胶粒子的吸收与散射构成了衰减的主要部分。测得的各谱线的衰减系数可为CO_2激光的大气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