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1995, 19(5):513-5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1
Abstract:本文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观点讨论了行星波对大气中O3的输运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波是定常保守时,行星波对大气中O3没有输运作用;而非定常的行星波对大气中O3有明显的输运作用,它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即从热带上升,而从高纬下沉的环流;此外,只有当耗散的行星波传播到平流层才会在平流层强迫出输运环流。为了说明行星波对大气中O3输运的动力作用,本文还利用一组34层波—流相互耦合球坐标原始方程谱模式计算了地球大气中行星波对O3变化的作用,其计算的O3变化与实际观测到的O3分布变化很相似。
Lin Xuechun , Yu Shuqiu , Tang Guoli
1995, 19(5):525-5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2
Abstract:我们收集了711个站近3×105个数据的温度记录,将全国分成10个区,先计算出每个区的平均温度序列,最后得到近百年的全国温度序列。进而,讨论了全国温度序列的气候变化,结果指出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与北半球的变化很相似,都有两个增暖时段即40年代和80年代的增温。北半球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高,而中国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低。
Yang Fanglin , Yuan Chongguang
1995, 19(5):535-54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3
Abstract: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5, 19(5):545-55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4
Abstract:本文对比分析了IPCC,Vinnikov,Jones及Hansen的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共12个地面温度序列,以及中国的气温序列。资料为1880—1991年。近百年气候变暖的速度为0.5℃/100 a。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占序列总方差60%以上。但气候变暖有突变性,在1890年代中,1920年代中及1970年代末有3次突然气候变暖。分析表明,总的变暖趋势与CO2浓度及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前两次突然变暖可能与火山活动沉寂有关。最后一次突然变暖则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1995, 19(5):554-56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5
Abstract:本文用FGGE资料分析了1979年2月—3月一次爆发性增温期间平流层环流的不稳定性,从而说明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伴随产生大振幅重力波活动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大气中存在着很强的并且是系统性的非地转运动,从而产生非地转不稳定。强烈的地转偏差的存在激发出大振幅重力波。我们还应用一个线性化扰动方程求得了非地转不稳定判据;并且用数值方法分析了这次爆发性增温期间基流的特征谱点和不稳定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基流满足非地转不稳定条件,具有快波性质的波动出现了不稳定。
1995, 19(5):563-57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6
Abstract:为了分析热带海气耦合系统中不稳定扰动究竟由哪种自由波占主导地位,根据本文第I部分提出的热带海气耦合模式,讨论了取耦合系统中不同的径向模时耦合波的性质,即分别讨论了大气长Rossby波和海洋长Rossby波、大气Kelvin波和海洋长Rossby波、大气长Rossby波和海洋Kelvin波的耦合波以及考虑了大气和海洋中所有这些波动时耦合波的性质。结果指出,这些耦合波对海气耦合模式中参数的取值很敏感,不同的参数可以产生性质不同的耦合波。本文的结果也说明了海气耦合系统的性质与热带大气的性质和结构有很大关系。
1995, 19(5):575-58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7
Abstract:80年代发生了两次较强的El Ni?o事件。本文利用 ECMWF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80—1989年期间1000 hPa高度距平3—5年尺度的全球演变特征。发现了南北半球主要正负距平的演变既有驻波特征,又有传播波特征。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南方涛动相联系,而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北方涛动相联系。二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它们在80年代两次ENSO过程的演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1982/1983和1986/1987年El Ni?o事件发生前,分别有明显负距平沿南、北太平洋副热带自西部移向东部,使南
Qiu Jinhuan , Yang Jingmei , Pan Jidong
1995, 19(5):586-59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8
Abstract:本文通过比较太阳直射表和太阳光度计探测的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了从太阳直射表探测的全波段太阳直射光强信息确定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误差,并应用北京观象台的太阳直射表观测资料,反演得到了 1990—1993年北京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了该光学厚度月与年变化规律以及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北京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关于有效水汽含量的一个经验关系式,用于确定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1995, 19(5):597-60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9
Abstract:本文利用积云群整体诊断模式,对一次梅雨静止锋暴雨过程的积云对流活动进行研究,计算了质量通量、云内温度、比湿、液态水等积云属性,讨论了云中凝结蒸发过程以及对流能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梅雨积云质量通量比热带扰动大,但积云的发展高度不及热带深厚对流;积云群的降水效率约为50%;潜热在对流能量铅直输送中占显著地位,其量值远大于热带扰动中的对流活动。
1995, 19(5):606-61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10
Abstract:本文利用Liou-Ou一维宽带辐射传输模式,对地表热力参数取值部分作了改进,使用模式大气和青藏高原实测资料对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及地表比辐射率的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计算结果的修正作用。
1995, 19(5):615-62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11
Abstract:通过对南海腹地岛屿测站和南海北岸测站气溶胶样品中水溶性成分的分析,以及与华南大陆清洁测点和城市测点的对比,结果表明:海岛测点气溶胶总质量与诸离子浓度均大大低于海岸与大陆测点。其分布以三峰型出现的比较多,海岛与海岸气溶胶中水溶性成分以SO2-4,Cl-与Ca2+,Na+为含量比重最大的离子成分;与华南大陆测点相比,Cl-,Na+比重显著增加而NH+4的含量比重有所下降。
Jiao Meiyan , Li Guojie , Lin Hong
1995, 19(5):623-63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12
Abstract:本文介绍并行处理器(Transputer芯片)的性能和特点,及其对微机功能扩充上的应用。结合气象问题,设计了五层原始方程数值预报模式的并行计算方案。经过试验,计算速度明显提高,结果正确可靠,从而为省级气象部门的数值预报业务化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5, 19(5):631-63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13
Abstract:本文引入第二科里奥利参数讨论了中低纬过渡地区含非绝热(潜热)作用的对称扰动波包发展问题。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扰动波包的发展不仅包含了中高纬度波包发展条件[1],而且与潜热和基本风场梯度经向切变及波包传播的非垂直性有关。过渡地区基本风场的作用是通过第一和第二科里奥利参数完成的。
1995, 19(5):636-64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14
Abstract:本文研究了梅雨、副高与近点月位相之间的关系,证明梅雨和副高均与近点月位相之间存在着非同步关系的周期性泊松联系。梅雨与近点月位相之间的关系是副高与近点月位相关系的反映。然而,副高与近点月发生联系是有条件的,当副高南退时,两者不存在关系,反之,北挺时两者存在着周期性泊松联系,并且不同北挺幅度所对应的周期性泊松联系的形式也不同。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