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Xu Jianjun , Zhu Qiangen , Shi Neng
1997, 21(6):641-64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1
Abstract:运用相关及滑动相关的计算技术,讨论了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系受到季风的QBO以及季风-海洋的年代际背景场配置关系的共同作用;当季风与海洋的背景场处于同样状态时,强冬季风有利于第二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升温,产生El Ni?o事件;当两者的背景场处于反位相状态时,强冬季风对应于第二年冬季的La Ni?a位相。
Lee Kwok-lun , Wong Wai-kin , Young Kenneth , Zeng Qingcun , Zhang Ming
1997, 21(6):649-65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2
Abstract:考察了任意倾斜底面上的Kelvin波问题,并用线性化的控制方程分别研究了相应于垂直刚壁的和无限倾斜底面上的表面波频散关系。文中还对任意斜坡上的浅水表面波做了尺度分析,并把决定其频散关系的特征值问题简化为该斜坡上气压扰动的常微分方程,且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
Zhang Xiangdong , Huang Shisong
1997, 21(6):659-66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3
Abstract:目前,ENSO循环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在研制热带太平洋线性分层模式的基础上,利用ECMWF 1981~1984年的风场分析资料,进一步模拟分析了El Ni?o的海洋动力学结构和机制。结果较真实地揭示了海洋温跃层扰动的演变。指出海洋表层与次表层间卷挟作用激发新的Kelvin模和Rossby模,它们与经典的动量交换激发的Kelvin模和Rossby模相叠加是温跃层扰动的基本动力学机制。东边界反射Rossby模对温跃层扰动和海洋气候状态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上述动力学模态是El Ni?o循环时滞振荡子机制的本
1997, 21(6):670-6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4
Abstract:资料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准两年振荡特征,副高的相对强度和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都清楚地表现出这种振荡。而且分析还表明,平流层低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关,东(西)风切变对应着脊线位置偏北的较强(弱)副高形势。平流层低层东(西)垂直切变在赤道对流层上部所引起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导致Hadley环流的异常加强(减弱)可能是平流层QBO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准两年振荡的重要机制。用IAP-GCM所作的数值模拟试验得到了同观测资料分析相一致的结果。
1997, 21(6):679-68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5
Abstract:如果大气底层有一条强的湿度梯度带(底层“湿度锋”)则在尺度相对大的高空扰动诱发下,“湿度锋”南界附近最利于发生第二类条件不稳定,即在这里出现CISK增长率极大轴。发展的南北向尺度基本取决于“湿度锋区”宽度。由此可在“湿度锋”紧南侧发展起一条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切变线。文中分别讨论了Ekman-CISK和Wave-CISK两种情况,均有类似的结果。这种与低层“湿度锋”耦合的CISK可以解释长江流域梅雨末期暖切变型梅雨锋的发生过程。
Qian Taotao , Guo Xiaorong , Liao Dongxian
1997, 21(6):687-69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6
Abstract:在国家气象中心业务运行的有限区球面均匀网格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有限区变网格模式。使预报的窗口区设计为均匀细网格0.5°,而窗口区以外则以0.1°经纬度均匀向外递增。采用廖洞贤1995年提出的坐标变换方法,变网格中的模式方程可以在相应的均匀网格上进行计算。利用实际资料对绝热模式进行了变网格与全场均匀细网格0.5°的对比试验。3个个例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窗口区变网格模式预报几乎与全场均匀细网格模式预报水平相当。但由于窗口区外网格点数减少而所用计算机时(CPU)节省了一半以上。
Cao Jie , Xie Yingqi , Yan Huasheng
1997, 21(6):698-70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7
Abstract:针对经典递推算法的平稳性和初值敏感性问题,根据描述运动变化的一般性原理,导出一种新的递推算法,并将其引入到气候预报中。理论和实践证明,该方案成功地解决了经典递推算法存在的平稳性和初值敏感性问题。初步的预报应用结果也表明,该方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Day Yongjiu , Zeng Qingcun , Wang Bin
1997, 21(6):705-71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8
Abstract:本模式为针对大气环流模式所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它包含:(1)地表温度计算,(2)冠层叶面贮水量和土壤湿度计算,(3)陆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对于表面温度和含水量的计算,采用的是联立求解计算方案,即耦合计算。植被冠层叶面的辐射特性和冠层形态对冠层中的辐射交换的影响得到有效和尽可能简单的模拟。另外,植被的气孔阻抗、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和土壤中的水热输导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利用此模式开展了对两个不同覆盖类型的陆面过程的模拟,模拟和观测的表面通量、温度和湿度较为相近。
Niu Guoyue , Hong Zhongxiang , Sun Shufen
1997, 21(6):717-72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09
Abstract:利用一个裸土与Pielke中尺度边界层的耦合模式,对大气环流模式网格尺度的地表湿度和粗糙度的非均匀分布情况下整体输送系数的平均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估算了将单点陆面模式应用到大气环流模式的非均匀网格时所产生的误差,并且构造了一种有效阻抗的平均方法,与其他几种方法相比,它可以更有效地消除这种误差。
Qiu Jinhuan , Pan Jidong , Yang Liquan , Yang Jingmei , Dong Yizhen
1997, 21(6):725-73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10
Abstract:作者发展了一个从地面上太阳短波直射辐射和能见度信息综合确定大气柱气溶胶总光学厚度和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并应用这个方法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北京、昆明、喀什、上海、广州、郑州、沈阳、武汉、格尔木和乌鲁木齐等10个地方从1980到1994年间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分析了这些地方气溶胶光学厚度月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侧重分析了1982年墨西哥厄尔奇琼火山和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Duan Minzheng , Wu Beiying , Lu Daren
1997, 21(6):734-74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11
Abstract:本文在已有的DISORT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基础上,耦合进一个海洋反射模式,在海洋反射模式部分,考虑了风生海表毛细波对海表双向反射的作用以及海洋中叶绿素、悬浮物、溶解有机物对海洋反射光谱的影响,同时,为应用方便,为此模式配套了完整的大气温、压、湿、微量气体、气溶胶及太阳地外谱数据集;此海洋反射模式和海洋-大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已与1995年9月5日黄海海面反射光谱的实测资料和飞行实验中的光谱仪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上符合。
Ma Yaoming , Wang Jiemin , Massimo Menenti , Wim Bastiaanssen
1997, 21(6):743-74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12
Abstract:利用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黑河实验区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首先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地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分布,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1997, 21(6):750-75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6.13
Abstract:本文是关于云和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异常问题的一个综述,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对水云异常吸收的一些解释,指出这些解释的合理性和缺陷。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近年来论争激烈的有云大气的异常吸收问题,对存在和不存在增强吸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做了较详细的评述。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