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2000, 24(6):723-73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1
Abstract:热带海洋,特别是热带太平洋,物理场在东、西两部分的经圈结构很不相同,西太平洋“暖池”的温度分布对赤道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东太平洋的“冷舌”偏在赤道以南,对赤道明显不对称。作者从波动性质解释了这种分布的特征,指出在西太平洋,由于对赤道对称的向东的Kelvin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其权重明显大于Rossby短波,致使物理场具有对赤道的对称性;而在东太平洋,由边界激发出的偶次的和奇次的Rossby长波,振幅权重很相近,从而使物理场显不对称性。
Li Chongyin , Mu Mingquan , Bi Xunqiang
2000, 24(6):739-74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2
Abstract: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Kang Hongwen , Wang Pengyun , Xu Xiangde
2000, 24(6):749-76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3
Abstract:用一个具有解析解的二维动力锋生成过程算例,对比自适应网格方案和固定网格方案的优劣,结果表明:同等误差要求下,固定网格方案的网格点数为自适应网格方案的3倍。从时间演化上看,自适应网格对温带气旋的预报,在同等误差要求下,可比固定网格的预报延长10小时以上。文章对加权系数选取及对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几个切面的计算结果展示了自适应网格对网格的优良安排并能抓住锋面特征结构。文章分析了光滑性、正交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的光滑性影响有一个优化值;在网格适当安排情况下,要适度考虑正交性。
Zheng Yiqun , Qian Yongfu , Miao Manqian , Ji Jinjun
2000, 24(6):761-77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4
Abstract:利用SVD等方法对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区域降水的关系作了诊断分析。并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积雪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度,使华南的降水减少,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多。高原冬季积雪深度的增加,比积雪面积的扩大和春季积雪深度的增加对后期气候的影响更大。
Wang Baoling , Xie Jinnan , Wu Guoxiong , Yu Yaxun
2000, 24(6):775-78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5
Abstract: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平均降水量资料(1958~1997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500hPa网格资料(2.5°×2.5°?),分析发现:(1)高原东北侧汛期降水份额最大的7、8、9月3个月近40年降水明显减少,过去明显存在的准3年周期振荡80年代以来处于低潮;(2)日本-北太平洋附近位势高度降低,鄂霍茨克海阻高加强是高原东北侧7、8、9月干旱最典型的标志;(3)就干旱流型而言,7月干旱环流与江淮梅雨环流特征十分相似,表现在江淮多梅雨年,一般是高原东北侧重旱年;(4)高原东北侧7~9月的典型旱年流型,实际就是ElNi?o流型;(5)ElNi?o事件对高原东北侧降水有明显影响,表现在该区域典型少雨年,一般发生于ElNi?o事件当年。从阶段看,以7~9月降水总量与ElNi?o事件相关最为显著,从月际看,尤以9月关系最好。
He Youhai , Peng Chuming , Guan Cuihua , Lin Xigui , Wang Dongxiao
2000, 24(6):785-79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6
Abstract:根据1980~1991年云顶黑体温度(TBB)相位和强度的变化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分析研究了夏季风爆发期间TBB场和850hPa风场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月第4候,它爆发的时间和强度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并与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前期海洋的热力状况有密切关系。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4月第6候),副热带高压较弱,撤离南海较快,从赤道东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大气对流活动较强,夏季风爆发南海早于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时90~100°E区域过赤道气流显著加强。夏季风爆发晚年(6月第1候)情况相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气30~60天振荡到达南海的位相有关,前冬和早春南海海温的高低和4月中旬至5月中南半岛强对流区的出现时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前期征兆。根据前冬南海海温预测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与实际相符。
Shi Neng , Deng Ziwang , Pan Wuijuan , Yang Yongsheng
2000, 24(6):795-80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7
Abstract: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要表现为近百年中变率线性增大。此外,北半球冬季气温及我国冬季气温的长期变化都与北半球冬季海平面的基本态变化有关。
Chen Zeyu , Hu Yinqiao , Yan Muhong , Gao Youxi
2000, 24(6):804-82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8
Abstract:介绍了一个具有较高时间积分效率的三维弹性大气数值模式。其中,控制方程为能够描述大气非静力及可压缩性的欧拉方程组,时间积分采用了高效率的“半拉格朗日、半隐式”方案。通过引用一个简化的“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针对大气中深厚湿对流过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对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和复杂现象进行有效地模拟。试验结果还表明,动力学框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时间积分,它还具有较好的频散特性,保证了空间计算的精度,从而完好地描述了风暴的形态。
Huang Jianping , Li Zihua , Huang Yuren , Huang Yusheng
2000, 24(6):821-8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09
Abstract: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复杂地形上的三维非定常雾模式,用于研究西双版纳地区雾的生消规律。模式详细考虑了湍流、长短波辐射、凝结、蒸发、重力沉降等影响因子,特别注意了植被和气溶胶辐射效应对雾的生消的影响。利用本模式对山谷风及雾的生消过程进行了实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
Gou Ji , Zheng Xunhua , Wang Mingxing , Li Changsheng
2000, 24(6):835-84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10
Abstract:利用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式,对华东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模拟出轮作周期中N2O的主要排放峰值和排放趋势,但与实测值相比,模拟结果普遍有些偏小。相对而言,该模式对旱地阶段的模拟结果比较理想,尤其是对春季小麦返青至成熟期的模拟最好。因此,我们就该阶段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指出,对这一阶段N2O排放影响最大的是化肥的施用,其他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还包括犁地方式、有机肥、降水量、降水中的N含量以及温度等。
Li Tao , Qi Fudi , Yue Guming , Jin Chuanjia , Hu Huanling , Zhou Jun
2000, 24(6):843-85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11
Abstract:介绍了作者自行研制的L625Raman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叙述了Raman激光雷达探测水汽混合比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使用这台激光雷达在合肥地区进行了水汽混合比垂直分布的探测,对获得的水汽混合比垂直廓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就L625Raman激光雷达探测水汽混合比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Zhang Junhua , Wang Meihua , Mao Jietai
2000, 24(6):855-85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0.06.12
Abstract:结合1998年实际遥感气溶胶所用多波段光度计,详细分析了由于仪器定标、仪器视场角、滤光片宽度、气体吸收等方面带来的误差,并提出了相应的订正方法,特别是针对水汽的吸收,提出了三波段差分吸收订正法。结果表明,通过误差订正,遥感精度有很大提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1左右,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中等大气浑浊度情况下相对误差2%左右。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