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2001, 25(3):289-30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1
Abstract: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分析了一次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期间(1991年6月27日至7月16日)高频波活动强弱的分布和传播的特征,发现在阻塞高压上 游的巴伦支海上空有明显异常的高频波活跃区,从该活跃区和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常年活跃区,高频波不断东传,传到东北亚时,变弱消亡。据此,作者推测高频波的能量传给了阻塞形势,使阻塞形势得以维持。利用Eu矢量分析的高频波能量传播也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利用Eu和Ev矢量讨论了高频波对纬向平均流和经向平均流的反馈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高频波的强迫作用使得时间平均纬向流在急流分支处呈减弱的趋势。高频波对时间平均的经向流反馈强迫作用更加明显,这种强迫使得急流在阻塞高压的上游产生分支,而在下游产生南北分支气流的汇合。最后,分析了高频波和低频波对热量的南北输送,表明在阻塞期间高频波在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附近产生非常清楚的向北热量输送(冷空气向南输送或暖空气向北输送),而低频波(可用来表示阻塞流型)的向北热量输送作用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来讲不明显。
Liu Hailong , Zhang Xuehong , Li Wei
2001, 25(3):303-31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2
Abstract:西风爆发(WWB)对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ST的影响是WWB与ENSO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运用TOGA(TropicalOcean-GlobalAtmosphere)-COARE(CoupledOc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期间暖池海区8个浮标的观测资料,根 据Stenven和Niiler的热量平衡诊断方法,从能量平衡角度分析了赤道156°E附近SST对1992年9月到1993年1月期间两次WWB事件的响应。两次WWB期间,SST都是在 WWB之前和其后升温,而在WWB期间降温,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均为1℃左右。热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海表热通量是导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海表热通量中,短波辐射和潜热是变化量最大的两项,决定着净通量的正负,其他项的变化则相对较小。水平平流项有时可以超过海表热通量的作用,其作用不可忽略。两次WWB的过程中,季节变化造成的混合层的温盐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两次WWB事件时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差别的主要因素。另外,混合层的厚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而混合层厚度变化的差异则是与流场的结构以及WWB的向东传播特征密切相关。
Liu Yimin , Wu Guoxiong , Yu Rucong , Liu Xin
2001, 25(3):317-32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3
Abstract: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 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在中低空出现在热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度强迫源还通过能量频散,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Wu Disheng , Deng Wenzhen , Zhang Junfeng , He Yijin , Bai Yiping , Song Pingping , Zhan Jinyuan , Lin Xiaoneng , Chen Huijun , Guo Weiping , Wang Zuyuan , Cao Yongsheng , Cai Yang , Tang Yuanchun
2001, 25(3):329-34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4
Abstract:根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Marex(马瑞克斯)数据浮标观测资料、南海断面线 调查资料和西沙海洋站资料,计算了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夏季还是秋季,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均非常强烈,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Qv),位于(20.49°N,114.14°E)附近海域。夏季台风环流内显热通量(Qk)出现负值,海面有效反射辐射(Qe)出现减弱现象;秋冬季节台风环流内Qk量值增加显著均为正值,Qe有加强的现象。分析实测资料发现:1961~1989年8次ElNino事件过程中,西沙海洋站水温比赤道太平洋水温提早出现增暖现象的有4次,水温推迟出现增暖现象的也是4次。西沙海洋站水温增暖出现在12月的仅有1次。ElNino事件发生后,南海水温异常增暖,但是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2001, 25(3):342-35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5
Abstract:利用1998年6~8月松嫩流域95个测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方法,对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大气环流背景,暴雨过程的降水性质与水汽输送特征,大气低频振荡与持续性降水的关系,以及东北冷涡暴雨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8年松嫩流域较长的冷涡雨季中所发生的多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是大气环流由春末夏初到盛夏过渡不同进程中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的环流背景和降水性质,且在洪涝灾害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亚洲季风水汽输送以及东亚大气30~50d和10~20d低频振荡对降水的持续性和阶段性变化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Yin Yonghong , Shi Li , Ni Yunqi
2001, 25(3):355-37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6
Abstract:利用1979年1月~1998年12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和l000hPa纬向风速等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近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及相关的环流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热带印度洋的内部耦合动力特征模态—偶极子模的强度,存在着年代间的差异,80年代偏弱,90年代偏强。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80年代热带印度洋的SSTA主要是对太平洋ENSO的响应,90年代太平洋ENSO的异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异常活跃影响的结果。从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的角度,找出了90年代后ZC耦合模式对ENSO事件预报失败的可能原因。
2001, 25(3):372-39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7
Abstract: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 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20天左右。高原积雪通过以下物理过程影响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我国长江流域易涝(旱)。
Zhang Lifeng , Wang liqiong , Zhang Ming
2001, 25(3):391-40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8
Abstract:利用Boussinesq方程研究了扰动传播方向与垂直切变基流有一夹角时的不稳定问 题,即斜交型不稳定问题。当Richardson数不大时,在α中尺度波段其增长率最大,此时该斜交型不稳定的性质既不同于重力惯性波的对称不稳定,也与Rossby波的斜压不稳定有差异,而是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2001, 25(3):401-4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09
Abstract:利用NCEP/NCAR1980~1997年夏季月平均风场及同时期我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讨论了运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EOF)方法得到的流场月距平主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主要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雨型)的相关分布,指出EOFl及EOF2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最主要分布型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用小波变换方法对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模态的多时间尺度性质,发现3~6年周期振荡是主要的。
Gan Shaohua , Zhang Lifeng , Zhang Ming
2001, 25(3):411-41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10
Abstract:成功地将一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嵌套在T63L9全球谱模式中,并利用该嵌套模式 做了降水中期数值预报的试验。结果表明,嵌套的细网格模式预报的中期降水明显地优于该谱模式,要做好中期降水预报,使用嵌套模式是必要的。
2001, 25(3):420-43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11
Abstract:90年代初,国内外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热带气旋现场试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加 密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热带气旋尤其是异常热带气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中的“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等与热带气旋有关的课题和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合作项目“SPECTRUM(SpecialExperimentConcerningTyphoonRecurvatureandUnusualMovement)”中对台风的突变现象和预报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在过去10年中,在台风运动突变、结构和强度突变、台风暴雨的突然增幅、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作者将对这些进展作简要综述。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51,010-82995052
Publish: Fax:010-82995052 E-mail:dqkx@mail.iap.ac.cn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