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9895

CN 11-1768/O4

  • Most cited articles
    Select All
    Display Type: |
    • The defini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abrupt climatic change

      1992, 16(4):482-49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2.04.11

      Abstract (13376) HTML (0) PDF 0.00 Byte (7833) Favorites Cited:(543)

      Abstract:气候突变现象及其理论的研究是近代气候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是气候突变研究评述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突变,主要是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气候突变信号的各种检测方法.把气候突变归纳为四类,即均值突变、变率突变、转折突变和翘翘板(seasaw)突变.并通过Mann-Kendall法的检测,发现在本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次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

    • An Overview on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2001, 25(3):420-43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11

      Abstract (8039) HTML (0) PDF 0.00 Byte (8576) Favorites Cited:(207)

      Abstract:90年代初,国内外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热带气旋现场试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加 密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热带气旋尤其是异常热带气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中的“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等与热带气旋有关的课题和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合作项目“SPECTRUM(SpecialExperimentConcerningTyphoonRecurvatureandUnusualMovement)”中对台风的突变现象和预报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在过去10年中,在台风运动突变、结构和强度突变、台风暴雨的突然增幅、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作者将对这些进展作简要综述。

    • Series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for the Last 100-Year Period

      1995, 19(5):525-5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2

      Abstract (6831) HTML (0) PDF 0.00 Byte (5016) Favorites Cited:(173)

      Abstract:我们收集了711个站近3×105个数据的温度记录,将全国分成10个区,先计算出每个区的平均温度序列,最后得到近百年的全国温度序列。进而,讨论了全国温度序列的气候变化,结果指出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与北半球的变化很相似,都有两个增暖时段即40年代和80年代的增温。北半球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高,而中国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低。

    •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2003, 27(2):157-17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2.03

      Abstract (6510) HTML (0) PDF 684.66 K (10978) Favorites Cited:(159)

      Abstract:通过对青藏高原72个地面气象站1962~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上年10月~当年5月)和汛期(当年6月~9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近38年(1962~1999)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2~0.03 ℃ a-1,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1~0.02 ℃ a-1;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全球性的1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近38年来,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即2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4~5年,青海区汛期降水20世纪60年代偏少,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偏少;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高原气温主要存在准3年、5~8年和准11年的周期振荡,高原降水主要存在3~5年、8~11年和准19年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振荡在高原气候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

    • Study on Changes of China's Extreme Temperatures During 1951~1990

      1998, 22(2):217-22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8.02.10

      Abstract (5959) HTML (0) PDF 0.00 Byte (4285) Favorites Cited:(136)

      Abstract:利用中国1951~1990年极端温度资料,在消除台站迁移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并经过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我国极端温度的变率和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近40年中国季极端最低温度的变率以春、秋两季为最大,大变率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夏季是极端最低温度变率最小的季节。我国季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极端最低温度 在冬、秋季增温趋势分别具有99%、97%的显著水平;极端最高温度只有在秋季,其降温趋势具有90%的显著水平。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还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东北、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和川藏交界等地极端最低温度在各季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长江流域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在秋、冬季具有较为明显的降温趋势,黄河下游地区则在春、夏季表现出降温趋势。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South Asian Monsoon Region in Summer

      1998, 22(4):460-46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8.04.08

      Abstract (8688) HTML (0) PDF 0.00 Byte (5663) Favorites Cited:(130)

      Abstract: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 Response of the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to ENSO Events

      1998, 22(4):399-40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8.04.02

      Abstract (7187) HTML (0) PDF 0.00 Byte (5345) Favorites Cited:(121)

      Abstract:根据NCEP/NCAR_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 Ni?o和La Ni?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 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 Ni?o(La Ni?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型不利(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导致亚洲冬季风和大洋洲夏季风弱(强)。在El Ni?o(La Ni?a)年冬季华南和青藏高原降水或降雪量为正(负)距平,这使得在晚春和初夏南亚的加热慢(快),导致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小(大),因而出现弱(强)夏季风。我们还发现强El Ni?o年冬季,在印度洋-亚洲上空出现类似于东太平洋-北美上空的PNA遥相关,我们称之为印度洋-亚洲遥相关型(IA),引起亚洲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都是由IA遥相关型引起的。

    • Impacts of the Thermal State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Warm Pool on the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1994, 18(2):141-15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4.02.02

      Abstract (7882) HTML (0) PDF 0.00 Byte (5638) Favorites Cited:(120)

      Abstract: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与次表?层海温、高云量与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增暖时,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将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反之,则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减弱,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黄河流域的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观测事实还表明,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增强后,从东南亚、经东亚到北美西海岸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呈现出一个遥相关型—东亚太平洋型。

    • An Analysis of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1995, 19(5):545-55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5.04

      Abstract (6215) HTML (0) PDF 0.00 Byte (7286) Favorites Cited:(119)

      Abstract:本文对比分析了IPCC,Vinnikov,Jones及Hansen的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共12个地面温度序列,以及中国的气温序列。资料为1880—1991年。近百年气候变暖的速度为0.5℃/100 a。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占序列总方差60%以上。但气候变暖有突变性,在1890年代中,1920年代中及1970年代末有3次突然气候变暖。分析表明,总的变暖趋势与CO2浓度及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前两次突然变暖可能与火山活动沉寂有关。最后一次突然变暖则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 A Stud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Features and Anomaly in Northwest China

      1997, 21(3):331-34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7.03.10

      Abstract (4678) HTML (0) PDF 0.00 Byte (4744) Favorites Cited:(102)

      Abstract: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夏季降水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东西相反变化的东多(少)西少(多)型;南北相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旋转后的前6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西北夏季降水的6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藏高原东侧区、渭水流域区、青海高原区、北疆区、沙漠盆地区和河西走廊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0~60年中,西北地区最干旱的时段在60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除沙漠盆地外,各区程度不同地呈现出降水增加趋势。当初夏(6月)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同期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使7~8月西北西部、北部降水偏少;东部、南部降水偏多。利用IAP 2-L AGCM数值试验表明,在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大面积异常增强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明显西伸,江淮处于副高西伸脊控制下,冷暖气流在长江和黄河上游交绥,有利于中国西北东南部降水偏多,多雨区在青海东南、甘肃南部及陕西东部。少雨中心区在西北地区西部。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SO Cycle and Rainfalls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in Eastern China

      1999, 23(6):663-67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9.06.03

      Abstract (8538) HTML (0) PDF 413.03 K (6001) Favorites Cited:(94)

      Abstract:用中国160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o 3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以雨量偏少为主,一些地区可偏少3~5成,多雨带位于江淮之间;ENSO恢复年的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雨量偏多,其南北两边偏少;反ENSO年的夏季长江—黄河之间及东南部雨量偏少,其北边和西南正常偏多;在ENSO的准常态年夏季,长江以北为正偏差,江南除少部分地区外降水分布接近正常。还发现ENSO暖位相与中国冬季降水也有很好关系。由于本文用准常态年降水平均值代替通常的气候平均值,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ENSO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 The effects of the anomalous sea-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cean on the tropical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during the rainy period in China

      1977, 1(1):1-1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1.01

      Abstract (5649) HTML (0) PDF 0.00 Byte (4135) Favorites Cited:(84)

      Abstract:文本分析了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征,揭示出春季赤道冷水向西伸展的范围和沿南美西海岸暖水南扩的程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密切联系。发现春季赤道冷水温度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年份,夏季热带太平洋地区上空无论在环流系统的位置或强度上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赤道上空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有三个东西方向的环流圈:东边和西边的一个是暖水区上升、冷水区下沉的正环流圈,中间一个是反环流圈。随着赤道冷水向西伸展范围的变化,这些环流圈也相应发生东西摆动。105°—130°E的平均经圈环流,在赤道冷水和暖水时期也有显著不同。文章指出,这两种环流圈是联系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温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以及我国汛期降水的重要环节。最后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影响机制。

    • The Influence of Synoptic Conditions on the Averaged Surface Heat and Radiation Budget Energy over Desert or Gobi

      2003, 27(2):245-25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2.11

      Abstract (4506) HTML (0) PDF 2.58 M (4981) Favorites Cited:(83)

      Abstract: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7日"敦煌试验"在戈壁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极端干旱地区晴天、阴天和降水等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发现在不同天气条件微气象特征有很大变化.但观测期间的平均微气象特征与晴天比较接近,天气过程的影响不是很大,平均的总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与晴天的比值在白天基本大于0.8.观测期间的平均Bowen比全天大于1,在白天都在10以上,最大超过100.

    • Reappraisal of the Influence of ENSO Events o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China

      1995, 19(2):200-20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5.02.09

      Abstract (6919) HTML (0) PDF 0.00 Byte (4763) Favorites Cited:(82)

      Abstract: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 Summer Monsoon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Impacts

      1999, 23(3):257-26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9.03.01

      Abstract (5830) HTML (0) PDF 0.00 Byte (5211) Favorites Cited:(77)

      Abstract:资料分析及其同南亚(印度)夏季风的比较,指出建立的突发性和经向分量的重要性是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根据南海夏季风经向分量与纬向分量同样重要的特征,并考虑南海地区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势,提出了用对流层高低层散度差构成季风指数,它可以更好地描写南海夏季风的活动。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GCM)数值模拟试验都清楚地表明南海夏季风年际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东亚地区,而且通过东亚-太平洋-美洲(PJ或称EPA)波列影响美国的天气气候变化。

    • Mesoscale Analysis of Severe Local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1998 Meiyu Season

      2002, 26(4):526-54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2.04.10

      Abstract (4514) HTML (0) PDF 0.00 Byte (4139) Favorites Cited:(76)

      Abstract:采用实测资料,对造成7月20日至22日期间的特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去副热带高压南退且稳定维持这种有利的大尺度条件外,一系列β中尺度天气系统在长江中游(即鄂东河谷地区)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地形的热力强迫及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 Climate Change of the Cold Wave Frequency of China in the Last 53 Years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2006, 30(6):1068-107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6.06.02

      Abstract (7211) HTML (0) PDF 1.70 M (6320) Favorites Cited:(76)

      Abstract: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 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 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 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Relation to Summer Large Scale Weather-Climate Anomaly in China for Last 40 Years

      1996, 20(5):575-58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6.05.08

      Abstract (7158) HTML (0) PDF 0.00 Byte (5069) Favorites Cited:(75)

      Abstract: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

      2006, 30(5):778-79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6.05.07

      Abstract (7309) HTML (0) PDF 1.13 M (8736) Favorites Cited:(74)

      Abstract:主要综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的历史发展与应用情况.模式发展伊始为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型,利用其研究东亚硫氧化物的跨国输送问题,得出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输送量不大的结论; 在系统中嵌入适合东亚的起沙机制模块,用来模拟沙尘发生、输送及沉降等过程,估算亚洲大陆沙尘气溶胶对海洋地区的输送与沉降通量,为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利用该系统研究沙尘及其土壤粒子对酸雨的中和作用,发现沙尘输送对东亚酸雨的分布影响很大; 发展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使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500 m,并应用于台北高浓度臭氧和PM10的模拟; 研究和集成区域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模拟技术,研制成目前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以探讨不同尺度各种污染(如沙尘暴、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的变化规律.在模式系统中初步建立资料同化模块,开展大气化学成分及沙尘输送模拟的资料同化研究.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施空气质量的实时预报.未来,系统将集成到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以实现从城市群到全球具有双向耦合功能的模式系统.

    •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ce phase microphysics in cumulus clouds, part I: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ice phase parameterization

      1990, 14(4):441-45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0.04.07

      Abstract (5365) HTML (0) PDF 0.00 Byte (3897) Favorites Cited:(73)

      Abstract:本文建立了一个完全弹性三维冷云数值模式。采用参数化方法处理冰相微物理,包括冰核化、凝华、结淞、雹干湿增长以及融化等15个主要过程。使用理想初值条件和环境场对模式进行了检验,证明是可靠和稳定的。三维对流云系统的一些主要特征均能够成功模拟出,例如弱云外补偿下沉运动、云中水平涡耦及其分裂、中层障碍流、弱回波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