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3 95968部队气象台, 北京100097;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中心, 北京100029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3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Unit 95968, Beijing 100097;
4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持续性暴雨事件(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PHREs)造成的灾害天气对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例如,1993年夏季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洪水造成逾150亿美元的损失(Kunkel et al.,1994;Bell and Janowiak,1995),2002年夏季中欧因持续性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导致200多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300亿欧元(Grazzini and van der Grijn,2003),2007年6~7月美国大平原南部的持续性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4人死亡和350亿美元的损失(Schumacher,2011),2010年7月席卷俄罗斯的持续高温以及同期巴基斯坦北部的持续降水(Houze et al.,2011;Galarneau et al.,2012)使超过2000万民众受灾。我国更是经常遭受持续性强降雨影响的国家之一,尤其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特大洪水均是由持续性强降雨事件引起的,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如1998年和1999年的长江流域洪涝(陶诗言等,2001,2004;赵思雄等,2004),1991年、2003年和2007年的淮河流域洪涝(丁一汇,1993;张庆云等,2004)。2013年夏季我国的四川地区出现了持续强降水,同时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Kunkel and Andsager(1999)指出从1931~1996年间美国地区持续1~7 d的极端降水事件以3%的速率增长,同样,亚洲(Iwashima and Yamamoto,1993)和澳大利亚(Suppiah and Hennessy,1996)的极端降水事件降水率也在持续增长。在此气候背景下,持续性暴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陶诗言和徐淑英(1962)在研究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的环流特征时,强调了持久性旱涝要求具有环流的稳定性。陶诗言(1980)定义“连续三天或三天以上的暴雨过程,总降水量大于200 mm,也有定义五天或五天以上的暴雨过程为连续性暴雨”,并且提出当3~10 d的暴雨极值出现时,行星尺度的大形势必出现某种调整或者持续某种形 势。在这种大形势下,在某个特定地点不断有水汽供应,并造成天气尺度系统停滞少动,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扰动发展并过境,加之有利的地形条件,便可以引起持续几天的暴雨;他们还给出了经向型和纬向型两类持续性大暴雨的模型。丁一汇(1994)指出,持续性暴雨常出现在环流系统稳定时期,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有可能在同一地区反复出现或沿同一路径移动,以致造成很大的累积雨量。
Tang et al.(2006)对持续性暴雨过程重新进行了定义,考虑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单站累积降雨量等,并对1951~2004年间我国夏季(4~8月)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普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并探讨各类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鲍名(2007)分别给出局地持续性暴雨和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定义,对1951~2005年间我国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挑选,研究发现近50年中国局地持续性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6月发生频次最多。许艳峰(2008)在鲍名(2007)定义的基础上对1956~2005年间我国南方夏季(JJA)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挑选,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将我国南方夏季持续性暴雨分为东西一致型、东西相间型、南北相反型3类,并将对应的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给出各型位势高度异常的分布特征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
在对全国范围的持续性暴雨研究以外,国内很多学者也对不同气候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了细致研究。黄忠等(2005)研究了1981~2002年间广东省持续3 d以上由季风槽引发的大面积暴雨个例,发现广东后汛期季风槽引发的持续性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Zone,ITCZ)有直接联系。丁治英等(2008)在给出连续性降水定义的基础上对发生于1958~2000年6月的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挑选,指出1990年代以后连续性暴雨事件激增,通过对3次6月连续性暴雨的分析指出,连续性暴雨时在江南与华南多有两支雨带存在,南亚高压与高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双雨带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孙凤华等(2007)、Yin et al.(2009)分别就东北地区和贵州等地的持续性强降水事件进行了气候特征方面的统计分析。
综上可见,尽管已经有很多针对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研究,但对于我国“持续性暴雨”尚无统一的定义,因而,以往的研究工作多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先对持续性暴雨进行定义,从而总结持续性暴雨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或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全国的暴雨事件或局地的影响,主要研究持续性降雨的气候特征,对我国主要发生持续性暴雨的南方雨区的分类不够细致,因而难于从天气过程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鉴于我国不同区域的雨季和影响天气系统差别较大,天气预报业务也提出了针对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需求,因此,本文拟首先对近30年我国南方的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定义和挑选,并从天气学角度进行较细的分类,得到的各类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将为下一步对持续性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机理分析研究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探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方法,改进预报水平。
2 资料和方法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1981~2011年间中国752站日降水资料,由于我国的站点分布不均、地域降水特征差别较大,因而,本文首先通过Cressman客观分析方法将站点资料插值到0.25°(纬度)×0.25°(经度)格点上,再基于格点降水资料进行PHREs的客观挑选。研究的关键区是我国江淮区域(26°N~35°N,112°E~122.5°E,图 1中红色虚线方框所示)和华南区域(18°N~26°N,105°E~120°E,图 1中紫色虚线方框所示)。此外,本研究还参考了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历年典型梅雨时段和联合飓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历年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
![]() |
图 1 东亚地形高度分布(红色虚线框注为本文选取的江淮区域,紫色矩形框注为本文选取的华南区域) Fig.1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y(red dashed rectangle and purple rectangle represent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and South China regions) |
针对持续性暴雨,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针对单站定义和针对区域定义两大类。若单站连续3 d或3 d以上均有50 mm以上暴雨发生则可认定是一次持续性暴雨(陶诗言,1980)。在此基础上,鲍名(2007)将标准放宽至中间某一日降水可小于50 mm,分别给出局地持续性暴雨(单站逐日降水量连续3 d或3 d以上均大于等于50 mm或单站连续5 d除中间一日降水量小于50 mm其余4 d均大于等于50 mm)和区域持续性暴雨[在1°(纬度)×1°(经度)网格下不超过50个网格的矩形区域内,相同时间上至少有N个网格中有测站满足连续3 d总降水量≥100 mm,且每日该区域内至少有N个网格中有测站日降水量≥25 mm,其中N在中国北方地区为8,在华南为12,在中部地区为14]。在此基础上许艳峰(2008)又加上了单站总降水量在200 mm以上和日均降水量在50 mm以上的约束,但除了开始日外其余各日的降水量标准放宽至30 mm,二者挑选出的50年夏季(6~8月)我国南方单站持续性暴雨均达到500站次左右。这样的挑选结果具有数量多、局地性强的特点,如广西东兴站在50年间发生了35次持续性暴雨(鲍名,2007)。
我国夏季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于东亚夏季风背景下,随着季风的发展演变,主雨带先从华南北推至江淮,在季风南退之时,再次回到华南。因此我国持续性暴雨事件具备鲜明的地域和季节特征,目前对我国区域持续性暴雨的研究大体都对集中发生持续性暴雨较多的江淮、华南两个区域分别进行研究。不同区域的持续性暴雨定义各有差别,但都是通过降水持续时间和持续雨强这两个指标进行定义。持续时间一般定为连续3 d(黄忠等,2005;谢炯光等,2006;鲍名,2007;丁治英等,2008;许艳峰,2008;钱维宏,2011)或连续4 d(Tang et al.,2006),或连续5 d但允许中断一天(吴丽姬等,2007;赵璐,2007;Bao,2008)。其中定义为连续3~4 d的研究大都立足于全国持续性降水事件的排查,我国东北的持续性暴雨事件的50 a平均持续时长为3.5 d,而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的平均时长均在6.86 d以上(赵璐,2007),因此,将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事件的时间尺度定义为5 d及5 d以上较为合理。持续雨强的条件一般通过定义总降水量或平均日降水量加以实现,其目的是要保证持续性事件中每天的降水都达到一定的强度。然而,一次持续性暴雨事件不太可能在某一区域长时间维持不移动,而是随着天气系统的发展出现缓慢移动或短时停滞。因此持续雨强的判别问题实质是怎样将中断期前后的两小段连续暴雨过程判定为一次持续性过程的问题。Tang et al.(2006)通过对雨量分级并规定各级的出现时间进行细致的判定,后有研究在其基础上给出雨带日摆动在2个(赵璐,2007)或5个经纬度(钱维宏,2011)范围的定义,但由于雨带并不总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因而辨识度存在局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格点降水资料的雨带重合度(Rainb and Coincidence Degree,CRB)的概念,定义如下:
其中,N12为相邻两天降水量均≥25 mm的格点数,N1和N2分别为相邻两天中第一天和第二天降水量≥25 mm的格点数。公式(1)定义的雨带重合度即前后两天降雨量均≥25 mm的格点数与这两天≥25 mm的格点数的最小值的比值,对于持续多日的区域暴雨事件,有可能一日出现多个并不独立的不规则雨带,这些雨带与前后天的雨带的重合度,可以反映雨带的分裂与合并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将站点日降水资料插值到0.25°(纬度)×0.25°(经度)网格,并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定义为:至少连续5 d或5 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出现≥50 mm的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CRB≥20%(中间允许1 d中断)。这个分类标准可综合考虑影响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的持续性和移动性。其中,对江淮区域PHREs的挑选时段为1981~2011每年的5月1日至8月31日,对华南区域的挑选时段为1981~2011每年的4月1日至10月31日。
按照上述定义,挑选出江淮区域PHREs共计35例,根据JTWC的台风路径资料分出如表 1所示的31例非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和表 2所示的4例受台风系统影响的事件。本方法挑选出的1982~2005年的江淮区域PHREs基本涵盖了鲍名(2007)文中同区域的事件,且数量略多,可能是由于本方法的网格分辨率较之鲍名(2007)文中的1°(纬度)×1°(经度)网格分辨率更高,可将强降水中心尺度较小的事件挑出。在挑选出的31例非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中,事件平均持续时长为8.29 d,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事件出现在1998年6月12~27日,共计16 d,其次为2007年6月30日至7月14日,共计15 d,其后为1991年6月29日至7月12日和1994年6月9~21日,分别持续了14 d和13 d。这几个个例都是出现在江淮流域典型的洪涝年(丁一汇,1993;陶诗言等,2001;赵思雄等,2004),并与丁治英等(2008)挑选出的50年间6月我国东部最强和次强的持续性暴雨结果一致。出现两次PHREs的有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相较于非台风影响的PHREs,江淮区域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明显偏少,31年间仅出现4例(表 2)。这4例事件基本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平均持续时长为5.6 d,比非台风影响的事件时长短了3 d,且均发生在1990年以后。其中,事件2和3受登陆台风影响,事件1的影响系统为登陆的热带风暴,而事件4,即2010年7月23~27日的事件主要受东风波系统影响,由于系统移向相近,在此将其归入受台风系统影响的类别中(见表 2)。
![]() |
表1 1981~2011年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列表 Table 1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PHREs)without effects of typhoons over the Yangtze-Huai River valley during 1981−2011 |
![]() |
表 2 1981~2011年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列表 Table 2 PHREs produced by typhoons over Yangtze-Huai River valley during 1981-2011 |
图 2给出了江淮梅雨期和PHREs的分布,江淮区域PHREs集中发生于6~7月,31例中有20例(约2/3)发生在梅雨期或梅雨期部分重合,且6月15日至7月15日为高发期,即大部分江淮区域的PHREs发生在典型梅雨期(国家气象中心的定义)内。在经典的二度梅年份,如1991年和1998年,江淮区域在6~7月均也分别出现两例PHREs。但在2000年、2002年、2009年这3个空梅年,亦有PHREs发生,且在2000年和2002年分别出现两例。此外,有9年(1981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1993年、2001年、2004年和2008年)未出现非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综上分析说明夏季江淮区域的PHREs可以反映部分梅雨期暴雨的特征,但也有其他类型的降雨造成的PHREs。
![]() |
图 2 1981~2011年江淮区域PHREs(空心柱)及相应年份典型梅雨期(实线)的时间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of PHREs over the Yangtze-Huai River valley(hollow rectangles) and typical Meiyu periods(solid lines)during 1981 |
按照相同的PHREs定义,挑选出华南地区非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共计34例(表 3),这些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24 d,比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平均时长短了约2 d。华南区域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事件发生于2001年6月1~13日,共计13日,其次为1998年6月16~26日,持续11 d,其次为1994年7月17~25日,持续9 d,1994年和1998年华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孙建华和赵思雄,2000;Zhao et al.,2007)。由于华南地区的个例挑选时间是4~9月,一年中出现2次PHREs的有9年,其中2001年还出现了3次。在单年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PHREs中,除2001年和2005年前汛期(4~6月)出现了2次持续性暴雨外,其余均有1次出现在后汛期(7~9月)。大部分PHREs个例都出现在6~7月,其中6月最多,这与谢炯光等(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出现于5月的事件只有4例,其中有2例出现在1984~1989年间,还有2例出现在2008年和2011年。出现在8~9月的持续性暴雨有4例,其中有3例出现在1988年以前,1例出现于1997年的8月上旬。
![]() |
表 3 1981~2011年华南地区非台风影响的PHREs列表 Table 3 PHREs without effects of typhoons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1981−2011 |
图 3给出了华南地区的所有非台风和台风影响的PHREs,这些事件基本涵盖了谢炯光等(2006)和吴丽姬等(2007)总结的前汛期持续性暴雨个例,并包含黄忠等(2005)总结的部分后汛期受季风槽影响的持续性暴雨个例。在20世纪80年代,华南区域非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出现时期集中于5月和8~9月,而20世纪90年代却与之相反,事件集中出现于6~7月,2000年以后,PHREs事件的发生时间略有提前的趋势。华南地区的PHREs发生的时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江淮地区的PHREs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南地区的PHREs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不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有待将来开展研究。
![]() |
图 3 1981~2011年华南区域非台风PHREs(黑色空心柱)和台风引起的PHREs(灰色实心柱)的时间分布Fig. 3 PHREs without effects of typhoons(black hollow rectangles) and produced by typhoons(gray solid rectangles)over South China during 1981 |
相较之下,华南地区受台风影响的PHREs(表 4)出现时间较为稳定,集中于7~9月,其中8月最多,出现13例,与华南后汛期台风系统的活跃期较为一致。事件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1989年5月20日,最晚的是10月,发生在2010年和2011年的10月上旬。31例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 d,其中最长的为9 d,分别出现在1981年7月21~29日,1985年8月23~31日和2010年10月1~9日。2000年以后华南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发生频次明显增多(图 3),在2006年的7月中旬到8月初出现了3例台风系统造成的PHREs。这些事件中有80%(25例)的事件受登陆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受热带低压和超强台风影响的事件各有3例,其中3例超强台风登陆影响的事件均出现在2000年以后,分别为2005年、2007年和2011年。
![]() |
表 4 1981~2011年华南地区受台风影响的PHREs列表 Table 4 PHREs produced by typhoons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1981−2011 |
如前所述,我国区域持续性暴雨多发,以前也对全国持续性暴雨进行分类研究,Tang et al.(2006)对全国193例持续性暴雨依降水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划分为东北、华北、淮河流域、江淮流域、长江沿江、江南、东南沿海和西南8个区域并按500 hPa平均环流特征分为西风型、东风型和东西风汇合型3种类型。鲍名(2007)依据天气形势的差异将全国PHREs大体分为渤海辽西型、北方经向型、南方锋面型和华南低压型4大类,并将南方锋面型根据发生的区域细分为江淮型、江南型和华南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6类区域PHRE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然而这种人工的归类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尤其在面对大样本资料时工作量巨大,因而本文尝试用客观方法对江淮区域的PHREs进行分类。
本研究虽然定义了PHREs的最短时长为5 d,但由于不同事件的持续时间不尽相同,并直接影响累积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因而对过程平均日降水量进行标准化距平处理,即
![]() |
图 4 A型PHREs中各例事件的平均日降水量标准化距平(阴影)和累积降水量(黑色等值线,间隔依次为100、200、300、500、700,单位:mm)Fig. 4 Normalized mean daily precipitation anomalies(shadings) an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contours,values are 100,200,300,500,and 700 sequentially,units: mm)of PHREs belong to type A |
![]() |
图 5 同图 4,但为B型 Fig. 5 Same as Fig. 4,but for type B |
![]() |
图 6 同图 4,但为C型 Fig. 6 Same as Fig. 4,but for type C |
![]() |
图 7 同图 4,但为E型Fig. 7 Same as Fig. 4,but for type E |
![]() |
图 8 同图 4,但为F型 Fig. 8 Same as Fig. 4,but for type F |
其中,X是格点上的物理量(此处为过程平均日降水量),μ 是相应物理量的30年气候平均值(1981~2010年),σ 是标准差。江淮区域31例PHREs均出现+3.0以上的降水正异常中心(图 4~6),足可见这些持续性暴雨事件有别于梅雨期的季节性降水,具有较显著的极端性。在20例出现+4.0以上降水正异常中心的PHREs中,有2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7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11例发生于2000年以后,其中2006年6月4~8日和2010年6月17~25日的事件中均出现了+5.0以上的异常中心。同样,华南区域34例中有32例出现+3.0以上的正异常中心(图 7和图 8),18例出现+4.0以上的正异常中心,其中有4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5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9例发生于2000年以后。综上可见江淮和华南区域PHREs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增长趋势,因而,有必要对这些极端性的PHREs进行分类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和维持机理。参考Santer et al.(1993)对空间场相似的计算,本文定义空间场X和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其中,<>为空间平均运算,通过公式(3)计算任意两次事件平均日降水量的标准化距平场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于江淮区域地形相对简单,因而可以在31例PHREs中选出互为相关系数负极大值(-0.80)的两例事件,分别将与这两例事件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60的事件归为同一类,再将未归入上述两类的事件中两两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60的事件归为一类,由此得到如表 5所示的3类,并根据雨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定义为A型(图 4,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图 5,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图 6,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本文中的B型与鲍名(2007)结果中的江淮型PHREs较为一致,但客观方法分出的C型PHREs大都出现在鲍名(2007)归纳的江南型中,可见主观方法对雨带分布的区分度不够高。A、B、C型的PHREs分类特征与梅雨期降水的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宗海峰等,2006)一致,由此导致的江淮区域内的南北旱涝差异显著(牛若芸等,2011),因此后续工作将对各型PHREs分别展开研究。
![]() |
表 5 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分类列表 Table 5 Classification of PHREs without effect of typhoon over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
由于华南区域的西侧为云贵高原,东南两个方向均为热带洋面,该区域受地形因素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更为复杂,因而华南PHREs之间的场相关系数总体不如江淮区域的高,系数的极大值也偏小。其中互为相关系数负极大值(-0.59)的两例事件中的一例事件与其余PHREs的相关性均未超过0.48,因而选取互为相关系数次极大值(-0.56)的两例事件,分别将与这两例事件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5的事件归为同一类,由此得到如表 6所示的两类。同样可以根据雨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两类分别定义为E型(图 7,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主要影响华南的东南部)、F型(图 8,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及广西)。由于对持续性暴雨定义的不同,鲍名(2007)在1981~2005年间仅挑选出9例华南锋面型事件,其中有5例持续时间在4 d以上,本文涵盖了其中4例PHREs。此外,从分类结果看,E型PHREs共计16例,明显多于F型的6例,这与华南区域东部沿海降水发生频率较高的气候特征一致。F型PHREs发生于青藏高原东南坡的云贵高原东部,地理条件明显区别于E型PHREs,后续研究将就高原地形及高原对流系统分别对E型和F型PHREs的影响机制展开讨论。
![]() |
表 6 华南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分类列表 Table 6 Classification of PHREs without effect of typhoon over South China |
为了从天气尺度系统演变的角度研究我国南方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本文在对前人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简便且定量化的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定义,并依此定义分别对1981~2011年间夏季我国南方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的持续性暴雨事件进行挑选和分类,得到如下结论:
(1)江淮区域非台风系统影响的持续性暴雨事件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一般持续8~ 9 d,这种持续性的暴雨过程约有2/3与梅雨期的降水有关,但有一小部分不属于梅雨期的降水。这些个例具有较显著的极端性,其发生频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而该区域受台风系统影响的事件发生频次较小,多发于7月中旬到8月初,一般持续6 d左右。
(2)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的持续时间约为6 d,其中非台风系统影响的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集中出现于5月和8~9月,90年代集中出现于6~7月,2000年以后,事件的发生时间略有提前的趋势;而受台风系统影响的事件集中出现在7~9月,且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均在2000年以后明显增加。
(3)采用场相关的方法,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3种类型,A、B、C 3型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两种类型,其中E型明显多于F型,表明华南东部降水发生频率明显偏高,与气候特征一致。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尽管江淮地区/华南地区PHREs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已发现相同地区不同类型PHREs间的天气系统及其演变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下一步研究将在目前已完成的江淮和华南PHREs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型PHREs的合成分析和个例诊断,深入研究持续性暴雨的维持机理和演变特征,弄清不同类型个例的环流形势特点,揭示不同类型之间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差异,以便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持续性暴雨预报水平的改进有所帮助。
[1] | 鲍名. 2007. 近50年我国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J]. 大气科学, 31 (5): 779-792. Bao Ming. 2007.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rsistent heavy rain in the last 50 years over China and their backgrounds on 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1 (5): 779-792. |
[2] | Bao M.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s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2): 329-338. |
[3] | Bell G D, Janowiak J E. 1995.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idwest floods of 1993 [J]. Bull. Amer. Meteor. Soc., 76 (5): 681-695. |
[4] | 丁一汇. 1993. 1991 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54-255. Ding Yihui. 1993. Study on the Lasting Heavy Rainfalls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in 1991 [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54-255. |
[5] | 丁一汇. 1994.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 [J]. 气象学报, 52 (3): 274-284. Ding Yihui. 1994. Some aspects of rainstorm and meso-scale meteorology [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in Chinese), 52 (3): 274-284. |
[6] | 丁治英, 常越, 朱莉, 等. 2008. 1958~2000年6月连续性暴雨的特征分析 [J]. 热带气象学报, 24 (2): 117-126. Ding Zhiying, Chang Yue, Zhu Li, et al. 2008. Research on the reason of the double rain-bands' forming in a sustaining storm rainfall of South China [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in Chinese), 24 (2): 117-126. |
[7] | Galarneau T J, Hamill T M, Dole R M, et al. 2012. A multiscale analysis of th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ver Western Russia and Northern Pakistan during July 2010 [J]. Mon. Wea. Rev., 140 (5): 1639-1664. |
[8] | Grazzini F, van der Grijn G. 2003. Central European floods during summer 2002 [R]. ECMWF Newsletter, 96: 18-28. |
[9] | Houze R A, Rasmussen K L, Medina S, et al. 2011. Anomalous atmospheric events leading to the summer 2010 floods in Pakistan [J]. Bull. Amer. Meteor. Soc., 92 (3): 291-298. |
[10] |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2005.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J]. 气象, 31 (9): 19-24. Huang Zhong, Zhang Dong, Lin Liangxun. 2005. Synoptic analysis of heavy rain related to monsoon trough in the latter flood season of Guangdong [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in Chinese), 31 (9): 19-24. |
[11] | Iwashima T, Yamamoto R. 1993. A statistical-analysis of the extreme events: Long-term trend of heavy daily precipitation [J]. J. Meteor. Res. Japan, 71 (5): 637-640. |
[12] | Kunkel K E, Andsager K. 1999. Long-term trend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J]. J. Climate, 12 (8): 2515-2527. |
[13] | Kunkel K E, Changnon S A, Angel J R. 1994. Climatic aspects of the 1993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flood [J]. Bull. Amer. Meteor. Soc., 75 (5): 811-822. |
[14] | 牛若芸, 苏爱芳, 马杰, 等. 2011. 典型南涝(旱)北旱(涝)梅雨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及动力诊断分析 [J]. 大气科学, 35 (1): 95-104. Niu Ruoyun, Su Aifang, Ma Jie, et al. 2011. The difference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eatures and dynamical diagnosis about the typical Meiyu patterns of southern flood (drought) and northern drought (flood)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5 (1): 95-104. |
[15] | 钱维宏. 2011. 气候变化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图集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46-171. Qian Weihong. 2011.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hina Extreme Climate Events [M]. (in Chines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46-171. |
[16] | Santer B D, Wigley T M L, Jones P D. 1993. Correlation methods in fingerprint detection studies [J]. Climate Dyn., 8 (6): 265-276. |
[17] | Schumacher R S. 2011. Ensemble-based analysis of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day warm-season heavy rain event [J]. Mon. Wea. Rev., 139 (9): 3016-3035. |
[18] | 孙凤华, 杨素英, 任国玉. 2007. 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 [J]. 应用气象学报, 18 (5): 610-618. Sun Fenghua, Yang Suying, Ren Guoyu. 2007. Decade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event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 Chinese), 18 (5): 610-618. |
[19] | Suppiah R, Hennessy K J. 1996. Trends in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heavy rainfall in tropical Australia and links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J]. Aust. Meteor. Mag., 45 (1): 1-17. |
[20] | 孙建华, 赵思雄. 2000. 一次罕见的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J]. 大气科学, 24 (3): 381-392. Sun Jianhua, Zhao Sixiong. 2000. A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of a strong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24 (3): 381-392. |
[21] | Tang Y B, Gan J J, Zhao L, et al. 2006. On the climatology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3 (5): 678-692. |
[22] | 陶诗言. 1980. 中国之暴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5-46. Tao Shiyan. 1980. Heavy Rainfall in China [M]. (in Chinese). Beijing: Science Press, 45-46. |
[23] | 陶诗言, 徐淑英. 1962.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 [J]. 气象学报, 32 (1): 1-10. Dao Shiyan, Hsu Shuying. 1962. Some aspects of the circulation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persistent drought and flood in Yantze and Hwai-ho valleys in summer [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in Chinese), 32 (1): 1-10. |
[24] | 陶诗言, 倪允琪, 赵思雄, 等. 2001. 1998 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83-184. Tao Shiyan, Ni Yunqi, Zhao Sixiong, et al. 2001. The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orecasting of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1998 [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83-184. |
[25] | 陶诗言, 张小玲, 张顺利. 2004.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灾害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192. Tao Shiyan, Zhang Xiaoling, Zhang Shunli. 2004. A Study on the Disatster of Heavy Rainfall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the Meiyu Period [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192. |
[26] | 吴丽姬, 温之平, 贺海晏, 等. 2007.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 [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6 (6): 108-114. Wu Liji, Wen Zhiping, He Haiyan, et al. 2007.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gional durative rainstorm during pre-rainy season over South China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in Chinese), 46 (6): 108-114. |
[27] | 谢炯光, 纪忠萍, 谷德军, 等. 2006. 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 [J]. 应用气象学报, 17 (3): 355-362. Xie Jiongguang, Ji Zhongping, Gu Dejun, et al. 2006.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and medium-range circulation features of continuous torrential rain from April to June in Guangdong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 Chinese), 17 (3): 355-362. |
[28] | 许艳峰. 2008. 我国南部夏季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46. Xu Yanfeng. 2008.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of China in summ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general circulation feature [D]. M. S. thesis (in Chines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46. |
[29] | Yin Z Y, Cai Y L, Zhao X Y, et al. 2009.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 persistent moderate-to-heavy rainfall regime in Guizhou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J]. Theor. Appl. Climatol., 97 (3-4): 205-218. |
[30] | 张庆云, 王会军, 林朝晖, 等. 2004. 中国天气气候异常成因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66-170. Zhang Qingyun, Wang Huijun, Lin Zhaohui, et al. 2004. The Mechanism of Abnormal Weather and Climate in China [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66-170. |
[31] | 赵璐. 2007. 我国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 [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 2623-2632. Zhao Lu. 2007.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and features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in China [C].//Proceedings of Weather Forcasting and Warn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ques Breakout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nnual Meeting 2007, 2623-2632. |
[32] | 赵思雄, 陶祖钰, 孙建华, 等. 2004.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机理的分析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81-282. Zhao Sixiong, Tao Zuyu, Sun Jianhua, et al. Study on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falls on Meiyu Front in Yangtze River [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81-282. |
[33] | Zhao S X, Bei N F, Sun J H. 2007. Mesoscale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fall event over Hong Kong during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4 (4): 555-572. |
[34] | 宗海峰, 张庆云, 陈烈庭. 2006. 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 [J]. 大气科学, 30 (6): 1189-1197. Zong Haifeng, Zhang Qingyun, Chen Lieting. 2006.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0 (6): 1189-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