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高级检索 English
  • 2003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旱涝气候特征研究

      2003, 8(1):1-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1

      摘要 (2967) HTML (4) PDF 0.00 Byte (3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西北地区160个台站1950~2000年春季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西北5个区域的旱涝气候特征,发现西北东部和北疆山前地带降水气候变化最为激烈,旱涝事件频繁.整个西北地区春季干旱虽较雨涝多见,但严重雨涝的发生多于严重干旱,且严重旱涝的发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增加的趋势.西北各区的旱涝演变具有阶段性和群发性的特点,存在年代际的变化周期和5~6年的准周期振荡.西北东部春季严重雨涝和严重干旱发生时,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及副热带大气环流特征迥然不同,且分别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表现出遥响应的关系.

    • 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

      2003, 8(1):9-1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2

      摘要 (4332) HTML (4) PDF 0.00 Byte (5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近50年的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该地区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要比全国气候跃变晚6~8年;(2)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1℃,冬季上升了1.27℃;(3)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降水总量上升了5.2%,夏季上升了6.8%.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季节气候变化情景分析

      2003, 8(1):19-2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3

      摘要 (3746) HTML (4) PDF 0.00 Byte (4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的模拟结果,对我国西北地区未来21世纪考虑温室气体增加(GG)和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共同影响(GS)时,冬夏季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分析.模式集成结果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变暖趋势与全球、东亚和中国一致,但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东亚和中国.对未来100年各个季节线性倾向的分析表明,西北地区GG和GS时都是冬季变暖最大,可高达5~8℃/100a,且整个西北地区中新疆地区为最大变暖区.21世纪由于人类活动,西北地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都将明显升高,其线性趋势可达4~6℃/100 a.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要作更多的深入研究.

    • 人类活动对20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检测和21世纪预测

      2003, 8(1):26-3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4

      摘要 (2873) HTML (4) PDF 0.00 Byte (4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2001年科学评估报告中给出的7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对20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作检测表明,从观测计算得到的近百年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0.75℃和近50年气候变暖0.88℃,很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及硫化物气溶胶增加有联系.所有模式的控制试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但是,根据20世纪的排放,所有模式模拟出温室气体增加或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增加,造成西北地区变暖平均为0.34~1.57℃/100 a和0.90~1.86℃/50 a.所有模式对21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计算表明,21世纪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增加,西北地区气温将可能平均升高2.79~4.50℃/100a.对21世纪未来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温室气体增加,以及由于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增加,未来西北地区降水将可能增加48~60 mm/100a.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在模拟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多样性,因此,对未来的预测展望存在不确定性.

    •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大气水汽含量状况区域性特征

      2003, 8(1):35-4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5

      摘要 (2960) HTML (4) PDF 0.00 Byte (3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NCEP/NCAR 1958~1997年格距为2.5°×2.5°的多个气象要素资料和1960~2000年西北地区9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特征及其水汽状况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西北地区西部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分布与降水的分布特征基本相似,而对于西北地区中东部,二者分布特征略有不同,无论干、湿年西北中东部大气水汽含量均存在相对高值区,表明西北地区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具有区域性可开发潜力.(2)西北全区夏季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和80年代中期以后,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多,70年代前后较少.对于西北各个分区而言,北疆区夏季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原东北区最少.(3)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西北地区西部哈萨克斯坦地区以及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交汇处的大气水汽含量相关最为显著.

    • 气候变化对西北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2003, 8(1):43-5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6

      摘要 (3290) HTML (4) PDF 0.00 Byte (4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北地区全年水汽总输入为1 061.9 mm,但只有14.4%形成降水,85.6%成为过境水汽直接穿过该地区上空出境,水汽净输入量仅为31.1 mm.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内陆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300 mm的都是高山带,而平原盆地的降水量多在150mm以下,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仅有6.8 mm.西北水循环最突出的特点是径流系数小于蒸发系数,而干旱指数Ep/P(Ep:蒸发能力,P:降水)十分大,介于4~10之间.未来30年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气温平均升高2.0℃(HD模式)或2.38℃(MPI模式),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平均升高1.8℃(HD模式)或1.5℃(MPI模式),内陆河流域气温升高可能分别达到3.1℃(HD模式)或1.5℃(MPI模式).据MPI模式结果,未来30年黄河及其以北地区降水量平均增加1.6%,而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平均增加11.4%,干旱少雨的内陆河地区降水量可能减少7%以上;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西北区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范围预计为751~1017亿m3.气候变化使得该地区天然径流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003, 8(1):52-5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7

      摘要 (2860) HTML (4) PDF 0.00 Byte (3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及重要制约因素.作者在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西北地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趋势、西北干旱区不同时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主要水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2003, 8(1):60-7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8

      摘要 (4194) HTML (4) PDF 0.00 Byte (4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诊断研究,并利用IAP2-LAGCM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地面感热在青藏高原西部、藏南谷地、横断山地区异常偏强,中、东部异常偏弱时,可使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表现出较明显的EU型和PNA型;高原西部、青海中北部异常偏弱,高原中部及东南部异常偏强时,使北半球100 hPa高度场的年际差异加强;西部、南部为正,柴达木及青海东部地区为负时,则新疆南部、西北东部及江南地区少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强,高原大部(中心在青海南部)异常偏弱时,则500"a高度场上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高度偏高,高原北部高度偏低,负值区在帕米尔;当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高原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弱,高原大部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建立与维持;当地面感热通量呈南正北负距平差异时,长江上游、黄河源头及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气温偏低,中国东部、南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通过数值模式进行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总体异常的响应.

    •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

      2003, 8(1):71-8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09

      摘要 (3443) HTML (4) PDF 0.00 Byte (3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青藏高原主体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各季代表月CD系数和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40年资料计算的拖曳系数与地面感热通量可以较好的反应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即高原CD系数东南部大,西北部小;冬季大,夏季小.多年平均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仅在冬季小范围出现弱的负值,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感热通量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其年际异常的主要空间型,第一是南北差异,第二东西差异,第三为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与外围的差异.其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10年际以上变化趋势,具体表现在1961~2000年期间,冬季高原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感热有减弱趋势,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感热通量不断加强,而高原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夏、秋三季均以13年以上的长周期振荡为主,冬季第一主分量表现为准3年的短周期变化.

    • 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与自然植被影响的诊断分析

      2003, 8(1):84-9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10

      摘要 (2505) HTML (4) PDF 0.00 Byte (4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西北地区已往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和植被的影响.在自然植被变化中,气候因素自始至终都在起作用,下游地区沙漠化的不断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以人为因素为主.用假设的气候变化,即温度升高2℃与降水量保持不变和增加10%两种情况组合计算湿润(或干燥)指数的变化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未来气温升高2℃,而降水量不变,河西地区干燥度将增加O.5~1.1,且越是干燥的地方,干燥度增加越大;未来气温升高2℃,而同时降水量增加10%,干燥度则基本保持不变,即降水量增加可大致抵消由气温升高而增加的蒸发量.

    •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的初步研究

      2003, 8(1):91-10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11

      摘要 (2501) HTML (4) PDF 0.00 Byte (3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概念和评估方案,并据此估算和分析了1990年和1997年黄土高原地区130个县市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然后利用IPCC推荐的最新GCM模拟结果确定了我国西北地区未来2010~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在现有和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并讨论了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沙尘暴

      2003, 8(1):101-10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12

      摘要 (3940) HTML (4) PDF 0.00 Byte (3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MODTRAN的理论模拟和实际卫星图象分析结果表明:分裂窗亮温差与11μm红外亮温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弱沙尘的存在.当强沙尘出现时,借助于可见光、红外和水汽图象的光谱分类技术是监测沙尘暴的有效手段.作者首先介绍分裂窗处理技术和光谱分类技术,而后展示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自动监测精度的初步检验结果.

    • 近3年我国沙尘天气较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2003, 8(1):107-11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13

      摘要 (2344) HTML (4) PDF 0.00 Byte (4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我国沙尘日数、气温、降水等资料对我国近3年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干暖的气候背景、频繁的冷空气和气旋活动及荒漠化发展是造成近3年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较频繁的原因,展望未来几年沙尘天气的可能趋势.

    • 我国西部地区冬季雪盖遥感和变化分析

      2003, 8(1):114-12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3.01.14

      摘要 (3403) HTML (5) PDF 0.00 Byte (4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改进的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AVHRR)资料,在多光谱判识的基础上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得到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同时,利用我国短时间序列的积雪资料,统计计算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补充了常规气象台站对我国西部地区积雪监测和分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