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高级检索 English
  • 2004年第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言

      2004, 9(1):0-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1

      摘要 (2783) HTML (5) PDF 0.00 Byte (3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后记

      2004, 9(1):0-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22

      摘要 (1726) HTML (4) PDF 0.00 Byte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东亚春季沙尘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和分型

      2004, 9(1):1-1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2

      摘要 (3168) HTML (4) PDF 0.00 Byte (3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春季,沙尘天气对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给出了卫星遥感监测到的沙尘过程的图像特征并对产生沙尘的天气系统进行了云图分型.最后得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3种天气系统及相应的云系分布类型下.

    •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某些特征分析

      2004, 9(1):14-2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3

      摘要 (2928) HTML (5) PDF 0.00 Byte (3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近几年来气象卫星对沙尘天气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一些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影响北京地区沙尘的源地可分为3类:第1类沙尘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第2类沙尘起源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第3类沙尘起源于北京本地.(2)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路径大致有3条:第1条路径,蒙古国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地区;第2条路径,蒙古国南部-内蒙古朱日和一带-河北省西部-北京地区;第3条路径,山西高原-河北-北京地区.(3)沙尘在移动过程中,强度是不断变化的.(4)大气环流是制约沙尘天气的直接原因.

    • 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成因分析

      2004, 9(1):24-3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4

      摘要 (2056) HTML (4) PDF 0.00 Byte (3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2003年春季我国的沙尘天气与2000~2002年以及1961年以来的同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特点.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频次、强度及影响范围是近4年来最少、最弱、最小的;沙尘多发期也是近4年来出现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的;2003年的沙尘天气仅多于1997年,是1961年以来的次低值.此外,从沙尘天气的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入手,探讨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形成原因,指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偏弱、路径偏西、气旋偏少,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主要沙尘多发区)降水明显偏多、干土层偏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持续积雪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沙尘天气显著偏少、偏弱.

    • 沙尘发生期遥感反演地表温度与实测沙尘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

      2004, 9(1):34-4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5

      摘要 (2631) HTML (4) PDF 0.00 Byte (3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2年3月份沙尘天气为例,用卫星遥感反演地表温度(LST)时间变化趋势与同一地区野外观测站点接收的沙尘干物质含量/人体可吸人物质含量(TSP/PM10)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卫星观测的时间分辨率高、范围广,所提供的地表相关信息可为沙尘源头的治理及减轻或减少沙尘天气发生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沙尘暴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应用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资料遥感反演春季陆地表层湿度

      2004, 9(1):43-5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6

      摘要 (2852) HTML (5) PDF 0.00 Byte (3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正演快速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完成了AMSU 窗区通道亮温与地表温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改进了现有业务上反演地表微波辐射率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到适用于我国非冻土积雪覆盖地区地表微波辐射率反演的指数分析模型;进一步通过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迭代反演得到土壤体积含水量信息.2001年相互匹配的AMSU资料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站地表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二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2002年3月和2003年3月的AMSU资料,反演了我国陆地区域地表湿度;连续两年春季地表湿度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与2002年春季相比,2003年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源区地表湿度反演值普遍偏高,潮湿的下垫面特征与沙尘暴发生频次的减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MSU遥感资料可以获取大范围陆地表层湿度信息,进行区域尺度陆地表层湿度特征的动态分析,为我国沙尘暴监测分析提供陆地表层湿度基础信息.

    • 西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状态参数业务化遥感研究

      2004, 9(1):54-6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7

      摘要 (2708) HTML (4) PDF 0.00 Byte (3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指数(NDVI)和叶面积指数(LAI)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状态参数.我们首先利用最大值(MVC)合成方法使用先进遥感数据如MODIS、AVHRR3等得到旬合成植被指数(NDVI),然后利用最新的经验方法针对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反演得到叶面积指数,重点研究了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较高的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覆被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植被指数能够反映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植被年季状态,用于监测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活动及其变化.植被指数作为一个基础参数能够用于计算反演更高级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状态参数.叶面积指数直接影响植被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变化和陆面过程的能量平衡状态.在沙尘暴预测研究中使用的起沙过程模型需要将叶面积指数作为一个关键输入变量,另外,绝大多数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碳、水循环时也都需要将叶面积指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变量.我们总结了最新的叶面积指数经验反演方法,针对6钟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应用不同经验模型计算得到了叶面积指数.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土壤质地分类特征提取与数据融合

      2004, 9(1):65-7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8

      摘要 (5153) HTML (4) PDF 0.00 Byte (6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的土壤质地分布图资料(比例尺为1∶1400万,范围为中国境内)、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比例尺为1∶400万,范围为中国境内)以及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比例尺为1∶500万,范围为(5~65°N,60~150°E)提取其相同的特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几份土壤分类资料进行数据融合、转换得到可供集成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中风沙模式使用,且符合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资料.

    •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表植被特征参数反演

      2004, 9(1):80-9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09

      摘要 (4206) HTML (4) PDF 0.00 Byte (3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ellers等对于不同植被类型在观测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PAR)或叶面积指数(LAI)与归一化标准植被指数(NDVI)的函数关系,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接收稿日期的美国卫星NOAA-16的范围为(5~65°N,60~150°E、分辨率为1 km的NDVI资料为原始资料,根据2000年10月15日至2001年10月15日期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IGBP分类系统1 km分辨率的土地覆被类型资料为辅助资料,对反演这一研究范围内的地表植被特征参数FPAR和LAI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并成功地运用于集成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中.

    • 沙尘暴同一化监测模型与灾害评估研究

      2004, 9(1):92-10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0

      摘要 (3034) HTML (4) PDF 0.00 Byte (3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将GIS/R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沙尘暴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工作中的方法,提出利用不同遥感数据源建立同一化的沙尘暴监测模型的方法,将沙尘暴监测由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特征参数计算.引入GIS技术建立了可业务使用的沙尘灾害评估模型,通过对下垫面数据的集成与叠合分析,可以快速、机动、准确、可靠和多层次进行沙尘暴的灾后评估.

    • 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

      2004, 9(1):101-11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1

      摘要 (2608) HTML (4) PDF 0.00 Byte (4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2002年春季(3~5月)中国北方有12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其中11次与蒙古气旋有关.作者从干旱气候背景、环流状况、沙尘源、沙尘路径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集中对引发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春季我国北方强沙尘暴天气主要与蒙古气旋的发展移动有关,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动力因子;蒙古国南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强沙尘暴过程的主要沙尘源地;影响我国的强沙尘暴的沙尘路径至少可分为3种类型,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南疆盆地型,以西北路径居多;我国北方春季的连续干旱、气温偏高及冷空气活跃是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

    • 引发北方沙尘暴天气快速发展气旋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4, 9(1):116-12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2

      摘要 (2744) HTML (4) PDF 0.00 Byte (3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2000年4月5~7日引发北方沙尘暴大风天气的蒙古气旋快速发生发展过程做了48 h的预报试验,发现含全物理过程时,该模式基本可再现出大尺度背景场演变和蒙古气旋快速发展的过程;气旋发展前期冷暖空气相当活跃,有很强的斜压性,锋生函数辐散项对气旋的发展作用最大;对流层高层的位涡大值区在向下向东传递过程中,中低层出现气旋快速发展,气旋达最强盛时,对流层中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垂直涡柱;对流层顶"下陷",高层位涡大值区(即高空冷涡低槽的发展)与低层锋区出现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导致斜压扰动发展及气旋初始生成的重要机制;潜热释放在本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不显著.这与梅雨锋上低压(扰动)等系统的情况有很大差别.

    • 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

      2004, 9(1):127-13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3

      摘要 (3551) HTML (4) PDF 0.00 Byte (3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尘天气预报的核心问题是要理解沙尘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定量地描述风沙的分布、强度、输送与沉降.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大气运动与地表状况等诸多因素.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卫星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料背景的沙尘天气集成预报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起沙模式.作者运用该系统预报了2002年春季的沙尘天气,并用天气观测和采样观测资料对预报效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预报系统不仅能定性预报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而且能定量预报沙尘源地、大气中的沙尘浓度、沙尘的输送以及沉降.模式72 h的预报仍然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华北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及沙源分析

      2004, 9(1):139-15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4

      摘要 (2225) HTML (4) PDF 0.00 Byte (3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对2000~200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沙尘暴下午最多,凌晨最少.然后,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2001年4月6~10日、2002年3月19~22日发生的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预测试验,将沙尘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进行了对比.对沙源和起沙过程的深入分析表明:2次过程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甘肃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起沙中贡献最大是粒径为2~μm和11~22μm的粒子,华北北部的荒漠化地区2~11μm 和11~22μm的起尘量相当,而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南部沙地附近的起沙以2~11μm为主,总的起尘量中2~11μm粒径组的贡献占90%以上.

    • 2002年和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暴形成和输送的对比分析

      2004, 9(1):155-16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5

      摘要 (3968) HTML (4) PDF 0.00 Byte (3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春季中国华北和东北发生了数场强沙尘暴天气.而2003年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较少且强度也弱.为了解这两年沙尘暴差异的原因,作者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两年中3、4月份候距平进行了分析.从侯距平图可看出,2002年负距平区主要位于华北和东北,并与发生大范围沙尘暴天气的区域相吻合,这与东亚大槽的发展与演变有关.在2003年高度场的距平图中,高度场的负侯距平多位于我国西部,这是因中纬度长波槽是在西部地区发展形成的.从月平均风资料分析,2002年风速大于6 m s-1的区域也与强沙尘暴区一致.2003年两个月中,我国大部地区风速都偏小.虽然2003年4月在东北有大于6 m s-1的风区,但不在我国主要的沙漠化地区.通过对大气环流及地表参数的分析,作者认为沙尘暴的易发地区多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生长能力弱;在降水没有比常年显著增加并使地面植被生长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大气动力因素相对地面参数而言是主导沙尘暴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

    • 大气模式差异对沙尘暴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2004, 9(1):166-17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6

      摘要 (3957) HTML (5) PDF 0.00 Byte (3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沙尘模式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沙尘模式对2002年和2003年的几个沙尘暴个例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在模拟东亚沙尘暴中存在谮的一些差异.作者比较了模拟的沙尘通量和沙尘浓度的日变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摩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用500 hPa和850hPa的模拟风速与摩擦速度作了比较.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大气模式中的边界层模式差异对沙尘暴中沙尘浓度的模拟能产生较大影响.

    •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关系

      2004, 9(1):174-18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7

      摘要 (4135) HTML (4) PDF 0.00 Byte (4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55个气象站1954~1998年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得到两个沙尘暴指数,利用其探讨了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加利福尼亚海温偏低,黑潮及北温带区域海温偏高时,我国黄河以北的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区,春季气温偏低,沙尘暴活动频繁.作者同时探讨了海温变化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可能原因.

    • 我国春季沙尘天气趋势的数值气候预测试验

      2004, 9(1):182-19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8

      摘要 (2648) HTML (5) PDF 0.00 Byte (3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对1980~2000年共21年进行了集合后报试验,首先考察了IAP DCP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动力学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我国春季气候具有一定的跨年度预测能力,特别是对春季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和近地面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技巧.实时预测及其检验表明,IAP DCP对我国2003年春季沙尘的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对2004年春季气候异常及沙尘趋势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2004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及内蒙沙源地区降水偏多,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弱,因此2004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趋势应为正常或略偏弱.

    • 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及环境背景

      2004, 9(1):191-20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19

      摘要 (2668) HTML (4) PDF 0.00 Byte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述了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观测事实及其本特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与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东亚冬季风偏弱,从而导致春季冷空气活动偏少,这是造成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动力成因.此外,2003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沙尘源区内蒙古等地地表积雪覆盖面积大,从而造成积雪融化较晚,地表冻土层解冻推迟,土壤湿度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对卫星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的分析表明,2003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异常的关系不大.

    • 2003年夏季的异常天气及预测试验

      2004, 9(1):203-21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20

      摘要 (2686) HTML (4) PDF 0.00 Byte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2003年夏季的异常天气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3年汛期预测的结果.夏季淮河流域强降水集中发生在2周之内,引发了淮河流域的大洪水.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季风涌、青藏高原东移的α中尺度高空槽以及冷空气的活动,3次处于最有利于暴雨发生的配置,梅雨锋上的扰动频繁,导致淮河流域出现引发大洪水的3次大暴雨过程.南方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与副高的异常活动有关,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西太平洋副高稳定控制江南地区.与南方的高温相反,北方凉夏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处于平直的低压带中,多小波动活动.预测系统对6~8月江淮雨带及其暴雨中心的实时预测是比较准确的,对大范围的雨带无漏报和空报;对华北地区降雨的预测评分要低于江淮梅雨,这可能是因为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降水的物理过程未能较好反应华北地区的情况.

    • 2003年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

      2004, 9(1):218-22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1.21

      摘要 (3471) HTML (4) PDF 0.00 Byte (3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正在进行着,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似乎在增加.2003年出现了一些创历史记录的极端事件,例如,年初俄罗斯和美国的暴风雪与严寒,3月份中东地区的强沙尘暴,印度季风前的热浪,夏季欧洲南部和中国南方大范围的炎热酷暑,6月底、7月初我国淮河流域的暴雨洪灾,9月份南极上空创历史记录最大最深的臭氧洞等等.这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产生的机制及其可预测、预报性,有待深入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