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高级检索 English
  • 2006年第1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2006, 11(1):1-1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1

      摘要 (5255) HTML (6) PDF 0.00 Byte (4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 中国区域ERA-40、NCEP-2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初步比较与分析

      2006, 11(1):14-3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2

      摘要 (6818) HTML (6) PDF 0.00 Byte (6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再分析资料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再分析资料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可信度能够影响到研究结果.作者就中国区域的月平均地表(2 m)气温和降水两种基本气候变量在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上对ERA-40和NCEP-2与观测资料之间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两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进行了初步的检验.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上都能反映出中国区域的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尽管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差异比较较大;再分析资料在东部地区的可信度高于西部,温度场的可信度要高于降水场,ERA-40可信度要高于NCEP-2.

    • 局地地形、地表特征对上海暴雨过程影响的研究

      2006, 11(1):33-4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3

      摘要 (2282) HTML (5) PDF 0.00 Byte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在对2001年8月5~6日上海地区一场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中确知,停滞在上海的热带低压及在其内发生、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暴雨过程中,非常规观测资料及高分辨率暴雨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对于揭示热带低压内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的时空连续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意识到,对于造成暴雨的各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别是造成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的暴雨中尺度系统,某些物理过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些物理过程或独立影响着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为此,作者在此次暴雨过程较成功的数值模拟研究基础上,对上海附近山脉地形及上海地区地表状况等可能影响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局地山脉地形和上海地区的地表分布特征虽不是造成此次局地突发性强暴雨的直接原因,但明显影响着暴雨系统的移动、停滞、发展和加强.上海以西的莫干山、天目山在热带低压东移过程中对于气流具有一定阻挡作用,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聚集及热带低压移速的减慢.但若山脉过高且热带低压移至非平原地带,则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会受阻而汇集在莫干山至杭州湾一带,这样在相对强的偏西气流作用下,热带低压的移向就会出现变化.另外,上海局地地表城市化特征的加强使得城市近地层空气的暖干特性效应和城区上风方风速辐合,并由此引起暴雨系统内中尺度动力、热力特征出现变化,这值得在局地暴雨强度预报中加以关注.局地城市地表特征是城市暴雨灾害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 北京市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日变化

      2006, 11(1):49-5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4

      摘要 (3423) HTML (6) PDF 0.00 Byte (5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北京地区CH4和CO2浓度日变化将近一年的连续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它们日变化从总体上来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CO2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而CH4则是单峰的结构.化石燃料的燃烧,对CO2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影响,且CH4和CO2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源汇强度的变化和昼夜气象因素的周期变化,是两种温室气体形成稳定日变化形式的主要因子.

    •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2006, 11(1):57-6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5

      摘要 (3667) HTML (3) PDF 0.00 Byte (4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NCEP/NCAR资料分析了对流层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指出越赤道气流中心在低层位于925hPa,在高层位于150 hPa.东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是一种典型的季风型气流,而西半球越赤道气流具有信风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低层的索马里和南海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季风爆发前2候,索马里急流有一次迅速的增强,这一增强有利于加速孟加拉湾地区西风的向东扩展,并使控制在南海上空的西太平洋副高东撤;同时,南海越赤道气流的迅速增强也推动副高北上,共同促使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不仅如此,二者对季风爆发的早晚也有重要影响,当前期这两支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早、强度偏强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易偏早.反之,当其建立偏晚、强度偏弱时,季风爆发易偏晚.

    •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2006, 11(1):69-7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6

      摘要 (4115) HTML (6) PDF 0.00 Byte (4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最新获取的1998年3月~2001年12月北京地区自动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研究.选取城区的官园站和郊区密云站的气温差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在验证了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岛强度昼夜变化的年、季、月及日变化特征,以及几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逐时及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最后制作了连续3年的月平均逐时热岛强度变化的三维立体图.

    • 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2006, 11(1):76-8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7

      摘要 (3299) HTML (3) PDF 0.00 Byte (3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白天形成强烈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局地流场强迫有密切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焚风效应"等),午后山区的实际气温有可能接近甚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山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午后由山区指向平原的扰动温度梯度是造成低空垂直切变的强迫源.扰动温度梯度越大,低空垂直切变越强--即动力不稳定越强,因此,对流最旺盛(形成降雹)的地点往往出现在扰动温度梯度最大而不是地面气温最高的地方;3)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构成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启动.

    • 绿化带对城市大气环境及空气质量的影响

      2006, 11(1):85-9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8

      摘要 (2838) HTML (4) PDF 0.00 Byte (4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北京大学城市大气边界层模式模拟了城区下风向绿化带对城市温度场、风场及空气质量的影响.模拟表明,一天中不同时刻绿化带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加重现象,上午10:00(北京时)污染浓度最大增加66%;绿化带降温范围最大达到下风向0.5 km.同时还进行了下风向绿化带与城区加强绿化的对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城区加强绿化后绝大部分范围气温出现较明显下降,最大降温幅度为1.6℃.此项研究可为园林及城市规划等部门提供参考.

    • 中国北方强沙尘暴活动与亚洲地区对流层风场的联系

      2006, 11(1):94-10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09

      摘要 (2641) HTML (3) PDF 0.00 Byte (3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79~2002年中国北方春季典型强沙尘暴日数序列和亚洲地区等压面及地面以上10 m高度风场资料,分析了北方春季强沙尘暴活动与同期各层风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24年我国北方春季强沙尘暴日数与西西伯利亚地区(51~61°N,67~97°E)各层春季风速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其中与600 hPa风速相关最高,但与强沙尘暴多发区(37~45°N,81~118°E)局地风速相关却很低.将600 hPa距平风场与强沙尘暴序列做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当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活动较频繁时,蒙古国东北部产生气旋式距平环流,从而在其后部会产生大风,横扫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通过近24年西西伯利亚地区日距平风速与我国北方春季强沙尘暴事件的逐日对比发现,78%的强沙尘暴发生3天前西西伯利亚地区有异常大风出现.因此,该地区风速可以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短期预报的一个预警指标.

    • 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及突变检测

      2006, 11(1):101-10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10

      摘要 (3295) HTML (3) PDF 0.00 Byte (4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沈阳、大连、营口、长春、哈尔滨、黑河6个代表站1905~200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观测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近百年来季、年的气温和降水序列.对所建温度和降水序列分别与同一区域内26个代表站的温度序列和51个代表站的降水序列近40年同期资料做了相关分析,检验了序列的代表性.在所建序列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百年气温的年代、年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以及百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采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序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方法对经过滑动平均的气温和降水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

    • 山东一次春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收支和降水转化数值分析

      2006, 11(1):109-11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11

      摘要 (2142) HTML (3) PDF 0.00 Byte (3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 v3.5)对2003年4月17~18日山东春季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较为准确的模拟基础上,分析了该暴雨过程的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山东省范围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及其转化关系.初步揭示了具体降水天气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和云水资源转化特征.

    • 甘肃岷县山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2006, 11(1):119-12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12

      摘要 (2443) HTML (3) PDF 0.00 Byte (4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岷县气象站及其周围4站1937~2004年的68年逐月气温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岷县山区气温存在下降趋势,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异常的.该地区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由暖转冷的突变十分明显,30、40年代是最暖的阶段,80年代为最冷的时期.从40年代起气温一直在下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降到最低,80年代后才转为上升.预测未来气温有下降的可能.

    • 公元前第3千纪初两河流域的大洪水

      2006, 11(1):128-13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6.01.13

      摘要 (3660) HTML (4) PDF 0.00 Byte (5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记载,考古证据及古气候研究一致表明在公元前第3千纪初,即3000 BC以后,在两河流域有一个洪水时期.大洪水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旧约圣经>,19世纪考古发现亚述泥版及苏美尔泥版中也有大洪水的记载.古气候代用资料也支持公元前第3千纪初两河流域发生过洪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