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高级检索 English
  • 2007年第1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06年夏季中国的异常气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检验

      2007, 12(1):1-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1

      摘要 (3064) HTML (6) PDF 0.00 Byte (3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0°E以东地区预报与实况大体上比较接近,重庆和四川的严重旱灾以及华南的严重洪涝灾害均未预报出来。另外分析了2006年夏季中国异常气候的特点。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对夏季降水异常具有重要影响,而短期气候预测对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预测还是一个难点。

    •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2007, 12(1):8-1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2

      摘要 (2918) HTML (5) PDF 0.00 Byte (3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2006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6年夏季我国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淮河流域、东北大部、河套西部降雨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雨偏少。6月造成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7、8月则为台风。2006年的梅雨期在典型梅雨常见的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未建立,中高纬度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低纬度副高位置比气候平均稍偏北。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为低槽冷锋造成。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偏多、偏强,特别是4号台风“碧利斯”和8号台风“桑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四川、重庆出现了特大伏旱,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少,但也出现了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东北基本未出现高温天气。

    • 土壤湿度——一个跨季度降水预测中的重要因子及其应用探讨

      2007, 12(1):20-2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3

      摘要 (4181) HTML (4) PDF 0.00 Byte (5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土壤湿度对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业务现状提出亟需将这一因子应用于跨季度降水预测。通过将一个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引入IAP跨季度气候预测系统,探讨了土壤湿度应用于季节降水预测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初步的个例分析表明:前期土壤湿度的异常分布对降水变化有较显著的影响,继续改进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可望获得更好的降水预测效果。同时,提出的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进行反演以获得大范围土壤湿度分布的办法在当前业务预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城市边界层动量和保守物通量的特征

      2007, 12(1):29-3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4

      摘要 (3089) HTML (5) PDF 0.00 Byte (3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5年1~5月北京325 m气象塔47 m高度的湍流脉动资料(风速、温度、水汽和CO2),对城市边界层冠层内的湍流运动统计特征(相似关系、高阶矩、通量和谱等)进行了分析。其中,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冠层内稳定度对湍流谱的影响比较小,而水平风速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速度和温度的相似关系在夜间稳定条件下也成立。但是,由于水汽和CO2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似关系并不适用。更高阶矩的研究表明它们的陡峭度与偏斜度之间存在平方关系。而水汽和CO2之间也存在差异,它们的通量日变化特征明显不同,CO2通量的日变化更能体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尤其是潜热通量季节差异很大。

    •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2007, 12(1):37-4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5

      摘要 (3541) HTML (6) PDF 0.00 Byte (4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和改进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玛曲县的一例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曲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霰胚为主;在地面降水中,固态降水占降水总量的46%,而霰占固态降水的65%,霰主要靠撞冻雨水和云水增长;雹云中存在较弱的过冷雨水累积带,累积带的维持时间也很短,累积带中的过冷雨水有利于雹块的增长,但不起主要作用;雹块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雹撞冻云水,其次是撞冻雨水增长。

    • 北京及周边地区2004年8、9月间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观测分析

      2007, 12(1):49-6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6

      摘要 (2869) HTML (4) PDF 0.00 Byte (3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4年的8、9月间机载PMS系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不同天气状况下的8次气溶胶飞行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观测期间,近地层以轻雾、霾为主。气溶胶浓度最大值的量级为102~104 cm-3。阴天状况下气溶胶浓度最大,可达12 169 cm-3;晴空时最小,为783 cm-3。平均气溶胶浓度为102~103 cm-3;直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0.28~0.47 μm ,平均值集中在0.21~0.31 μm;风速较小的晴天和阴天都有可能使气溶胶浓度出现高值。大气有逆温层存在时,逆温层底有气溶胶粒子的明显累积。气溶胶粒子浓度谱为单峰分布。

    • 黄土高原26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信号研究

      2007, 12(1):63-7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7

      摘要 (3328) HTML (4) PDF 0.00 Byte (4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引入了用于定量检测周期的奇异谱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分析,对典型的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黄土剖面、甘肃省灵台黄土剖面的磁化率中2.6 MaB.P.以来东亚季风的强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1.0 MaB.P.之间地质时期,除在1.87~1.37 MaB.P.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周期演变不明显的缺失时段外,东亚季风演变的主导周期是40 ka,0.9~0.6 MaB.P.是40 ka周期和100 ka周期的调整过渡期。0.6 MaB.P.以来的主导周期是100ka。研究还发现,1.2 MaB.P.前后没有明显的周期差异,说明1.2 MaB.P.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周期转型事件,而是周期演变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这一触发事件对0.9 MaB.P.以后出现的周期转型事件影响深刻。40 ka周期从1.2 MaB.P.开始衰减,至0.9 MaB.P.时100 ka周期逐渐建立。0.6 MaB.P.开始东亚季风出现冷暖大幅振荡的100 ka演变周期,因而0.6 MaB.P.具有气候振荡加剧的突变性质。

    • 黄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时空格局分析

      2007, 12(1):74-8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8

      摘要 (3591) HTML (4) PDF 0.00 Byte (4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1~2001 年的气象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1998 年推荐使用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以GIS技术为手段进行黄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的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缺水是一种普遍现象,气候水分盈亏量在空间上总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气候水分亏缺量呈逐渐增大趋势,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水分亏缺量介于200~600 mm之间;就季节分布而言,水分亏缺的主要时期在春季和初夏,亏缺量一般在180~300 mm之间;就典型站点气候水分盈亏量逐月变化而言,存在着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区域充分发挥水分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二类典型天气形势

      2007, 12(1):81-8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09

      摘要 (3822) HTML (4) PDF 0.00 Byte (3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北京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发生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研究表明:1)虽然北京地区PM10重污染(API指数3级以上)每年只有10 d左右,但与之关联的轻微或轻度空气污染(API指数3级)天数,却可能占全年3级污染总天数的40%~50%。因此,分析研究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对于空气污染的预警预报以及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通过海平面气压场的主观分析,确定了二类北京PM10重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即高压南下东移阻滞型和与北上台风(或热带低压)相关联的弱高压控制型,并指出了后者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开展北京空气污染预报和污染控制的指导作用。

    • 植被对云南气候要素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2007, 12(1):87-9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10

      摘要 (3203) HTML (4) PDF 0.00 Byte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M5模式对云南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下垫面植被的敏感性试验,考察云南气候要素(降水、温度、湿度、风等)对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解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在云南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提高对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云南气候要素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一般在近地面至700 hPa之间;下垫面植被覆盖率的锐减,使云南降水范围、降水量、空气湿度急剧减小,温度、风力、蒸发能力、干旱指数迅速增大,加剧了云南的干旱化和沙漠化,最终将导致云南的天气气候和环境生态系统偏离本来的平衡状态和演变过程。但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降水中心、冷(暖)中心、干(湿)中心位置影响不大。

    • 2006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2007, 12(1):100-11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7.01.11

      摘要 (4161) HTML (5) PDF 0.00 Byte (4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月中旬欧洲东部地区经历10年来的最低温天气;2月,非洲南部地区遭遇20年以来的最强降水;2006年上半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经历111年来最干旱的时期;7月,欧美地区经历破纪录的高温炎热天气;菲律宾、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遭受暴雨洪灾。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遭受18次沙尘天气的侵袭;夏季重庆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受到多次强台风袭击;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2006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个高温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我国又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