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刊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高级检索 English
  • 2009年第1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数值模拟

      2009, 14(6):567-58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1

      摘要 (2514) HTML (4) PDF 12.69 M (2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数值模拟及结果的合成分析,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综合模态的三维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模态在表层、次表层的表现都很明显,即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模态还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数值模拟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海表风应力引起表层洋流异常,表层洋流异常及由其引起的海表高度异常可导致次表层海水环流的异常,海洋环流异常导致的平流热输送异常是海温形成异常综合模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垂直输送是形成次表层海温综合模态的主要原因。平流热输送过程对海表温度变异的贡献是:在事件发生到盛期阶段促进了次表层海温异常综合模态的形成,在盛期到消亡阶段次表层的平流过程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短波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力来源,海表面异常的净短波辐射通量、潜热通量是表层海温形成异常模态的主要热力学原因,异常的海表面净短波辐射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到达盛期阶段后抑制其进一步发展。

    • 温带森林土壤溶液溶解性N2O和CO2含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009, 14(6):587-59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2

      摘要 (3534) HTML (4) PDF 728.54 K (3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陶瓷头土壤溶液收集器采集2006年7月~2007年8月间长白山阔叶红松天然林不同深度(15 cm和60 cm)土壤溶液,探讨应用气液萃取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森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气体N2O和CO2浓度的可行性,并利用此方法研究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两种气体含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林地15 cm和60 cm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2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26~10.71 μg·mL-1(C) 和3.13~6.16 μg· mL-1(C),溶解性N2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4~13.40 ng·mL-1(N)和3.23~27.98 ng·mL-1(N)。阔叶红松天然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2和N2O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融后的降水促进了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2O产生,尤其在60 cm深度。与60 cm深度相比,林地15 cm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尤其在植物生长旺季。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林地不同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2浓度变化的29%;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可以解释林地60 cm深度溶解性N2O浓度变化的34%。因此,水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分别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溶液溶解性CO2和N2O形成的重要因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实验方法对于测定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2O和CO2含量均有较好的适用性,连续三次萃取后所获得的气体浓度可有效反映溶液中的实际气体浓度。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2009, 14(6):596-61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3

      摘要 (2808) HTML (6) PDF 6.94 M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1990~2005年全国730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格点分析资料对1990~2005年东北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类研究,探讨21世纪前后夏季东北暴雨的主要特征。按照东北地区日降雨量大于50 mm 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的标准,统计出1990~2005年东北地区的69个暴雨个例(共90天)。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研究。考虑阻塞高压、热带、副热带系统和西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致分为6类:(1)台风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的远距离相互作用(20个,28.9%);(2)登陆台风(或南来低涡)北上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相互作用(16个,23.2%);(3)台风直接暴雨(1个,1.5%);(4)低槽冷锋暴雨(16个,23.2%);(5)低空切变型暴雨(2个,2.9%);(6)东北低涡暴雨(14个,20.3%)。在所有个例中与台风有关的共有37个,超过一半,占总数53.6%。台风的远距离水汽输送或登陆台风北上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或持续性大暴雨的重要环流条件。此外,东北低涡和西风槽前系统造成暴雨个例也比较多,也是东北地区大范围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槽冷锋暴雨和东北低涡暴雨也各分为4小类。低空切变暴雨的切变线一般在低层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夏季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种类繁多,情况较为复杂, 且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降雨过程较为活跃,值得深入研究。

    • 南京北郊2007年10~12月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的观测

      2009, 14(6):613-62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4

      摘要 (2989) HTML (5) PDF 2.66 M (3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南京北郊2007年10~12月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霾日状况下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日变化剧烈,非霾日次之,雾日变化较稳定;在0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08时霾日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与雾日相差不大,而在08时至24时则雾日明显大于霾日;非霾日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最小;降水使得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明显降低。

    • 半干旱区陆面模式参数对水分循环的敏感性研究

      2009, 14(6):621-63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5

      摘要 (2158) HTML (5) PDF 4.97 M (3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覆盖对陆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植被覆盖对于交换过程的影响因子很多,关系复杂。作者研究了各种植被因子对陆气之间水分循环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首先通过单点NOAH模式对吉林通榆农田下垫面2004年土壤和边界层各物理量进行模拟,并与观测结果比较和评价,肯定了单点NOAH模式模拟能力。使用这一模式进行敏感试验,将与植被有关的参数分别在其取值范围取较大与较小值,比较水分循环各物理量如土壤湿度、土壤蒸发、植被蒸腾等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在各参数中植被气孔阻抗、根系深度、土壤湿度初值和反照率对水分循环的影响较大,而叶面积指数、粗糙度和冠层阻抗则影响较小。

    • 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

      2009, 14(6):631-63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6

      摘要 (4141) HTML (3) PDF 1.81 M (5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北京城市区域雾霾天气显著增加,不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2007年夏秋季节,北京325 m气象塔8、80和240 m平台梯度观测结果表明,雾﹑霾﹑晴三种典型天气状况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分布各有特点,雾天(11月5~6日) 低层浓度明显偏高,6日从低到高3层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日均值分别为352.6±79.3、 224.7±69.0、 214.8±32.8 μg·m-3;霾天(8月19~20日) 细粒子上下混合均匀,19日从低到高3层PM2.5浓度分别为89.8±29.3、88.9±29.8、90.0±31.7 μg·m-3; 晴天(8月22~23日)细粒子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在80 m高度出现明显分层,23日80 m以下平均值为32.6±13.1 μg·m-3,240 m平均值为27.4±13.5 μg·m-3。雾天细粒子主要来源于局地,霾天细粒子污染表现为时空分布十分均匀的城市群区域污染特征且污染物积累;连续晴天细粒子明显被清除。

    •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2009, 14(6):639-64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7

      摘要 (2574) HTML (3) PDF 1.52 M (3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 重庆市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分析

      2009, 14(6):646-65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8

      摘要 (3996) HTML (4) PDF 788.55 K (4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1924~2007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84年来重庆市平均气温微弱变冷,与全国平均温度相比线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的非对称性变化显著,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的影响很大,平均最低气温除春季外增暖都非常显著,最低温度的增高对气温日较差减小的影响更明显。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使得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天气增多、云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加之轻雾日数增多,可能是重庆市夏季最高温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冬季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主要是由于降水天气减少、云量增加和城市热岛效应所致。

    • 杭州主城区O3与前体物浓度变化特征

      2009, 14(6):657-66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09

      摘要 (2502) HTML (3) PDF 2.46 M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4~2006年杭州主城区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了O3、NO2和CO浓度的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杭州主城区3年的O3、NO2、CO的年均浓度都不大,分别为40、60、1400 μg·m-3。四季中O3、NO2和CO浓度相差较大,O3是夏季高冬季低,NO2和CO则是秋季较高,夏季较低。O3、NO2和CO浓度日变化也很明显,其中O3是单峰形态,NO2和CO为双峰形态。不同天气条件下O3与烃类的关系研究表明,晴天时烃类浓度减少,O3浓度明显增加;阴天时O3浓度较低,烃类浓度较高,它们的变化不大。白天和夜晚不同风速时O3、C2-C12的浓度变化不同,白天风速增大时C2-C12浓度减小,O3浓度增加;晚上无此变化。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分析

      2009, 14(6):665-67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10

      摘要 (2441) HTML (3) PDF 951.22 K (3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资料和地面的光学粒子计数器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2006、2007、2008年7~9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细粒子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月20日~9月20日)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比2006、2007年同期明显降低,气溶胶细模态光学厚度占总光学厚度的比上升,Angstrom指数上升,气溶胶细粒子数浓度没有明显相对变化,而粗粒子数浓度则减少约50%。利用大气标高,将MODIS反演的气溶胶柱的质量浓度转化为地面气溶胶质量浓度。用粒子计数器得到的体积谱,在假定气溶胶粒子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出其质量浓度。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换算得到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与2006、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气溶胶PM10质量浓度明显下降,而这主要是由气溶胶粗粒子的减少引起的。

    • 北京地区细菌性痢疾医疗气象预报模式及流行风险水平评估

      2009, 14(6):673-67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9.06.11

      摘要 (2600) HTML (4) PDF 718.47 K (3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2004~2006年全年逐日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细菌性痢疾发病与水汽压(空气绝对湿度)高度相关,单相关系数平均可达0.85以上。在所有候选预报因子中,它的方差贡献可占80%。采用多元回归概率分级技术,建立了细菌性痢疾医疗气象预报及风险水平评估模式。该模式预报结果可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广大城乡居民卫生防疫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