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onthly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1999, 4(1):1-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1
Abstract:从3个方面讨论我国的生存条件、发展基础和生活环境的现状,讨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资源和保护问题,并介绍了国家环保总局为遏制生态退化而实施的环境工程计划。
1999, 4(1):5-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2
Abstract: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带来的缺氧、低温和大风,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缺氧、低温和大风等与人类的关系,并逐渐摸索人类如何适应上述极端环境气象的规律,从而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条件下自由自在地生活与工作。若能如此,可谓“天人合一”了。
1999, 4(1):9-1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3
Abstract:简要介绍了当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趋势下,大气环境和气象医学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包括环境毒理学、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城市小气候与人体健康、气象病、医学气象预报以及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999, 4(1):15-1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4
Abstract:以全球增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出现。这一变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人类自身活动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最为活跃的因子。但是,对人类活动,包括个人和社会集体行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全球环境变化又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如何适应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研究甚少。由于人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问题”应该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研究核心之一,应加强社会科学界、环境科学界和医学界之间的合作研究。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Chen Hui , Tian Shengchun , Li Hongzhou , Hu Jianping
1999, 4(1):19-2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5
Abstract:通过对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1987~1996年北京地区各类疾病死亡资料的详尽分析,结合同期的天气、气候资料,研究发现:(1)心、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地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随人口年龄段增长显著增加,且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死亡率,70~74岁年龄段为死亡高峰;(2)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明显年际变化,其年际变化与同期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3)心血管疾病的诱发与冷锋、寒潮前等低值天气系统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Liu Jiaqi , Liu Daen , Zhang Yiying , Song Shaoxia , Wu Yi , Liu Dayun , Sun Liling , Hu Yanning , Liu Dayu , Li Nanping , Yang Wangyue , Gao Anning , Li Qing , Li Yanping
1999, 4(1):25-3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6
Abstract:对广西南宁市3年(1985~1987年)的上感、下感、发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急性腹痛、急腹症、急性胃肠炎、腹泻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十大急症的43184个病例与同时期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多元回归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十大急症的大部分都与相应的气象要素明显相关。除心、脑血管及急性腹痛外,其余各种急症,均可建立以气象要素为参数的预报方程。本结果对南宁市的疾病预报及处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根据天气预报,可提前做出各类疾病的发生趋势,采取预防措施,对预防医学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Zhang Deshan , Wang Yuling , Xie Zhuang
1999, 4(1):32-3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7
Abstract:为探讨天气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预报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信息,在统计天气变化与慢性疾病发病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日平均气温与哮喘、癌症、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四种疾病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利用业务预报的气温要素值与天气形势,对影响人体健康的天气信息作出预报,并通过“221”等声讯媒体服务于首都百姓。这一实践结果表明,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信息与预报的问世,为北京地区的群众防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Huang Mingbei , Li Ziyuan , Bai Youxian , Wang Wenwei
1999, 4(1):35-3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8
Abstract:经10年对照分析,提出了武汉地区气象因素对急性脑血管病影响规律性和预测急性脑血管的4项危险因素,即:(1)相对湿度大于74%;(2)气压在1017.5 hPa左右;(3)低温的冬季;(4)每年1、5、10月3个月(特别是1月份)为高发月,并通过1991~1995年5年的病例加以验证,可信性达80%~90%。
Wang Changlai , Mao Zhicheng , Cheng Jizhuang
1999, 4(1):40-4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09
Abstract:对1988、1994、1995年3个高温年份南京市区260万自然人群中563例重症中暑病例与逐日气象因素作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发病当日平均气温x1、最高气温x2、相对湿度x3、平均风速x4、日照时间x5和降水量x6等6个气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发病前1~5天的2~6天平均值M11~M15、……、M61~M65共36项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重症中暑总例数作为应变量。筛选结果:x1、x3、M12、M32四项对Y有显著贡献。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x1较x3,M12较M32贡献大。连续3日的平均气温M12及相对湿度M32较 x1、x3对日重症中暑人数影响要大。当M12超过30oC且M32超过73%易出现中暑。这结果在1997年做了初步应用验证。
Yang Xiaoli , Zhang Xiaojun , Zhao Zhigang , Zuo Hongbo
1999, 4(1):44-4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0
Abstract:为了观察气候因素对脑梗塞的影响,分析了遵化地区一年四季气温、气压与脑梗塞血流变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分析,推导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气温、气压与脑梗塞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相关。随着气温、气压的变化,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电泳呈现明显波动性,为不同季节脑梗塞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9, 4(1):47-5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1
Abstract:试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为例,对江苏省苏州市(不含各县)和新沂市的气象和流脑疫情数据,用有序聚类的方法进行分期,进而分析气候环境和流脑疫情变化的关系。
1999, 4(1):52-5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2
Abstract:从1979~1996年17年新疆钢铁公司职工医院收住的急性心肌梗塞(简称心梗)168个病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心梗发病的季节特征和5种天气类型,指出冬春季是心梗的多发季节;在5种天气类型中,以高压低温和低压高温两种类型发病率最高,而低压低温型最低。
1999, 4(1):56-6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3
Abstract:为了解我国空气污染状况,收集了1991~1993年全国城市污染物浓度的资料,这些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分析指出我国某些地区污染物浓度比较大,各种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然后讨论制定污染指数及相应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Kong Qinxin , Liu Guangren , Li Guichen
1999, 4(1):61-6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4
Abstract:以北京和河北兴隆观测站地面O#-[3]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我国其它地区的观测资料,给出我国近地面臭氧日、逐日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条件和前体物的关系,同时简要介绍过量臭氧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Ren Lixin , You Ronggao , Lu Weixiu , Zhang Wen , Wang Xiuling
1999, 4(1):67-7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5
Abstract:根据在北京、重庆、上海等城市大气气溶胶的观测结果和气溶胶中有机化学成分的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尺度谱分布、日变化规律及其化学成分的谱分布特征,并与干净地区的结果作比较,进而探讨了大气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999, 4(1):74-7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6
Abstract:根据世界民航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前亚音速飞机排放量的估计和将来20年内增长的预测,用辐射传输模式估算了飞机排放物对地面紫外辐射水平的影响。计算使用DISORT程序,这是一个经过检验可以较好地包括多次散射作用的离散坐标法程序。分别检验了飞机排放煤烟、硫酸盐粒子和卷云的多次散射及引起的臭氧增加对地面280~400 nm紫外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目前的估计和预测,飞机排放的煤烟和硫酸盐粒子对地面紫外辐射没有影响;引起的臭氧变化也不至于引起地面紫外辐射的变化。但如果天空存在一层卷云(光学厚度0.042),就足以使得地面直射紫外辐射减少5%,总紫外辐射增加1%~2%。有资料表明,飞机排放的水汽可能使得某些地区卷云量增加了10%。因此,可能会对地面紫外辐射产生影响。
1999, 4(1):78-8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7
Abstract:利用城市区域大气空间分布和大气污染以及健康状况资料,分析了城市区域风的状况和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地域变化及其对城市人们健康的影响,得出目前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所引起的大气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了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已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果可为城市区域的医疗保健、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999, 4(1):84-8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8
Abstract:对风湿病产生原因和临床治疗结果的研究以及对比分析表明,生活环境对风湿病的影响较大。
Li Lianfang , Shang Pinjie , Yang Jinlian
1999, 4(1):87-9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19
Abstract:《黄帝内经》将气象学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热)6种气象现象的太过、不及或非时之候而影响人体病变的发生,又将人体疾病症候状况分成上述6种类似气象现象的类型统称“六淫”。前者为外感疾病病因分类,后者为症候分类。于是,“六淫”就 有了双重含义。对“六淫”的科学含义及其定量标准进行了探讨。
1999, 4(1):94-9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0
Abstract:根据“万有升降周期论”,对环境趋势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预测和探讨。“万有升降周期论”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升降再升的周期性变化,各种事物的周期长短不同,大周期中包含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包含着更小的周期,层次无穷;升降的基本形态有4种,即正弦形、对数指数形、圆锥形、正态形;事物处在不同层次的周期、不同形态的升降中,相互影响,形成复杂而相对稳定的多彩世界。具体讨论了地球温度的升高、月球与人类生存、天体运行与人类健康,并提出了一些预测性的意见。
1999, 4(1):98-10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1
Abstract:将1951~1980年郑州地区的气象要素(气温、风速、降雨量)的距平值与“五运六气”学说所推论气象作对比分析,两者结果比较一致。继之,收集了1953~1983年同一地区传染性肝炎、痢疾、伤寒、流行性感冒、猩红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这6种病在1983年以前均无疫苗或无有效预防)的流行资料进行分析,说明“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发病率与气候变化有较好的关系。
Wu He , He Xinfang , Li Xiaoling , Zhang Ming , Huang Xiangling
1999, 4(1):104-10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2
Abstract: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变态”是指机体免疫功能的变态、不正常,此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接触过敏物质,但最关键的是免疫功能不正常。变态反应疾病的特点为地区性、季节性,它的发病还与环境气候有明显关系。由于地区地理气候不同,花粉、霉菌、螨、昆虫、污染等的分布也不同;不同的季节、气候、环境有不同的花粉、霉菌、动植物、化学、物理的影响。许多原来机制不明、防治有困难的疾病,经研究发现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经从免疫入手治疗取得以前得不到的可喜疗效。调节免疫功能药物将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
1999, 4(1):107-11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3
Abstract:讨论气象要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关系。4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利用当年4月份的平均温度、上一年12月最高温度预测当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1999, 4(1):111-11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4
Abstract: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疾病通常称为气象疾病。恶劣的气象条件会破坏人体的健康状况,带来疾病;适宜的气象条件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改善、保护大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制作一套人造生活、疗养保健的小气候环境也是简易可行的。为此,设计了一个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多种气象条件的保健舱方案,如制成产品,推入市场,定能造福于人类。
1999, 4(1):116-12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5
Abstract:依据宁夏环境地质、气候条件、水氟含量、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分析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在回顾地方性氟病防治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只探求毒理剂量的氟引起机体微观变化,缺乏多学科间交叉印证,难以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作用、反作用和相互作用出发,采取相应的治本、干预、抗氟的防治措施,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1999, 4(1):121-12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9.01.26
Abstract:气候变化,即气温、湿度、气压、风、太阳辐射、大气化学物质等各种气候因子的变化, 皆能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综合考虑各个气候因子的影响程度、变化机理,得出一种能反映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综合指标,这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分析研究有重要意义。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48,010-82995049
Publish: Fax:010-82995048 E-mail:qhhj@mail.iap.ac.cn
Copyright: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