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onthly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Tong Hua , Liu Huizhi , Sang Jianguo , Hu Fei
2004, 9(3):409-42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1
Abstract:城市的人为热对城市热岛的产生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北京冬季的居民采暖排放废热、汽车排放废热和工业生产排放废热的估算,制定了考虑随时空变化的北京市人为热排放清单.利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对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模拟,通过考虑和忽略人为热的排放研究北京地面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几种方案减少人为热的排放对缓解城市热岛作用作出评价.
Jiang Zhihong , Li Jianping , Wang Meihua , Tu Qipu
2004, 9(3):422-43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2
Abstract:利用1900~1998年全球5°×5°年平均表面温度场序列,提取具有不同温度变化型态的显著区域,探讨温度背景趋势的区域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Hadley中心HadCM2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研究温度背景趋势地域性差异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全球年际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距平场存在差异显著的20个区域.温度场的背景趋势主要表现为两大类,背景增暖型和背景波动型,其中背景波动型以准70 a的波动变化为主,主要存在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并以北大西洋地区尤为显著;背景增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则是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不同条件下海气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是温室效应等外强迫的稳定响应区域,温度背景趋势的地域性差异,一方面可能与温室效应等外强迫变化在不同区域的响应稳定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海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耦合振荡的区域性有关.
2004, 9(3):435-44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3
Abstract:利用NCEP/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分析和模拟了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特别是夏季,影响显著.印度洋正偶极子位相期间,东亚地区的西南季风爆发偏晚,强度增强,我国大陆降水增多;而印度洋负偶极子位相期间,东亚地区的西南季风爆发偏早,强度减弱,我国的东南部地区有丰富的降水.
Cai Xuhui , Zhang Rui , Song Yu , Xie Shaodong
2004, 9(3):445-45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4
Abstract:用2000年1、4、7、10月北京地区5个测站的逐时环境监测资料,同期20个测点的逐时气象观测数据,结合风场诊断和随机游走扩散模拟方法,分析北京城区污染物的输送扩散作用对郊外清洁对照点(定陵站)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并初步推断这一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的背景浓度.结果表明,清洁对照点定陵站受北京城区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显著.去除这种影响并经进一步的概率分析,获得本地区SO2的背景浓度估计值在冬季(1月)约为0.044 mg m-3以下,其他各季约为0.008mg m-3;PM10在冬春夏季(1、4、7月)的背景浓度估计值约为0.03~0.04 mg m-3,秋季(10月)约为0.01~0.02 mg m-3.
Ma Xiaoyan , Shi Guangyu , Guo Yufu , Zhang Lisheng
2004, 9(3):454-46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5
Abstract:利用IAP/LASG GOALS 4.0海气耦合模式,"显式"考虑了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作用,并且引入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三维浓度分布资料,模拟计算了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主要结果为:全球气溶胶年平均的辐射强迫为-0.29 W m-2,在IPCC TAR给定的范围内,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几个大值地区分别为东亚、西欧和北美,它们的中心值均超过-1.5 W m-2,南美、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南部的辐射强迫介于-0.2~-0.4 W m-2之间,而海洋和偏远的大陆地区,则基本上不受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计算的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辐射强迫为-0.75 W m-2,约为全球平均的2.5倍,为北半球平均的1.6倍.文中还讨论了全球硫酸盐气溶胶对温室气体辐射强迫的减缓作用.
Zhou Zhien , Jiang Weimei , Miao Shiguang , Wang Xiaoyun
2004, 9(3):465-47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6
Abstract:利用徐敏等人建立的具有广泛用途的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对北京城市区域的气象环境特征做了比较细致的模拟研究;然后,再利用NOAA-AVHRR气象卫星遥感资料,采用修正的Ulivieri分裂窗方法反演得到北京城市区域地表温度场,将其结果与同样区域范围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进一步检验数值模式的模拟效果和卫星观测资料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表明:采用NJU-RBLM模拟得到的地面热力场分布及其变化总体趋势与晴空条件下的卫星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卫星反演的地表热力场分布和强度要较模式模拟的结果更为细致;两者都能较好地反映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和春夏秋季白天的弱冷岛现象,夜间的城市高温区以及由山区向城市平原地区风速渐小的辐合过渡带高温区都比较明显,午后城市地区温度略低于周边东南地区.
Zhang Xiaoling , Sun Jianhua , Tao Shiyan , Zhao Sixiong
2004, 9(3):475-49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7
Abstract:利用2002年8月的常规观测资料,1°×1°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1°×1°的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逐时资料,水利部发布的2002年5~8月水情资料,以及1960~1997年中国31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2002年8月中下旬湖南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发生原因以及致洪强降水进行分析.发现:(1)2002年8月受12、14号台风影响的湖南南部大暴雨和8月中旬持续高空槽前的大面积强降水,是引起8月中下旬湖南严重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2)2002年4~5月以及梅雨期湘南地区的强降水使得土壤水份饱和,江河湖库维持较高的水位,导致8月上中旬先后3次强降水过程产生的雨水只能作为径流流入洞庭湖水系,使洞庭湖水系的来水与长江上游的洪峰来水遭遇,造成8月中下旬洞庭湖水系的严重洪涝灾害;(3)8月上中旬的强降水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十分活跃,而MCS的发生、发展又与有利于出现对流活动的大尺度环境场有关.
2004, 9(3):494-50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8
Abstract:应用全球谱模式(T42L9)对1986年和1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1987年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1986年明显偏低,直到5月底6月初才明显上升,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Zhang Kai , Gao Huiwang , Zhang Renjian , Sheng Lifang , Mao Zheng , Zhu Yan
2004, 9(3):510-51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09
Abstract:利用气象台沙尘天气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天气图资料,借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分析了影响青岛市的沙尘来源、移动路径,以及沙尘粒子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青岛市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一天中出现沙尘频率最高时刻是14时.影响青岛的沙尘暴天气主要爆发于蒙古国,在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以及蒙晋冀长城沿线得到加强后到达青岛.影响青岛的沙尘天气移动路径主要是偏西和偏北两条路径,偏西路径是爆发于蒙古国的沙尘暴由内蒙古中部入侵,沿着山西北部-河北-山东-青岛的路径到达青岛;偏北路径是爆发于蒙古国的沙尘暴由内蒙古东部入侵,经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或科尔沁沙地至河北北部,再沿京津地区-山东-青岛的路径到达青岛.每年由青岛入黄海的沙尘粒子干沉降通量为51.3 g m-2a-1,春季的干沉降通量为o.20 g m-2d-1,整个黄海每天的总干沉降量为7.58×105g.
Wang Baomin , Liu Huizhi , Wang Xinsheng , Zhao Muyan , Li Yi
2004, 9(3):520-52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10
Abstract:在总结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模型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线性规划单纯形方法的总量模型,并对多源正态烟流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采用该模型计算了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在平原地区,该模式简捷实用,可用于大气环境容量及规划研究.
Guo Jianxia , Ding Yihui , Du Jiwen , Zheng Youfei
2004, 9(3):527-53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11
Abstract:针对陕北地区一次区域性降雨个例,运用中尺度模式MM5V3.5进行了陕北地区植被治理和退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生态治理后,能够使区域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使地表净盈余水分7.6%;植被退化使降水量减少,地表亏失水分3.6%.植被变化对降水的影响有热力和动力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植被改善后,地气之间的热通量增大,地表对大气的增温作用增强,使低层大气更趋于不稳定;另一方面,植被改善增大了地表的非均一性,能够激发出一定强度的局地次级环流叠加于天气尺度系统上.这两种作用,使系统加深并发展,增加到达地面的降水量.植被退化则产生与上述相反的作用,导致局地降雨量的减小,使地面进一步干旱化.
Huang Xianxiang , Xia Dongdong , Zhang Libo , Shi Neng
2004, 9(3):540-55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4.03.12
Abstract:用1948~2001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全球、北半球、南半球及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和南极大陆等6个大尺度区域6~8月的旱涝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及北、南半球6~8月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80~90年代为全球干旱多发期.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南、北半球6~8月的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发生暖(冷)事件时,两个半球可能同时出现干旱(洪涝);全球、半球的旱涝与ENSO有明显的联系.另外,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旱涝年的分布有十分明显的年代际特征,6个大区域6~8月的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48,010-82995049
Publish: Fax:010-82995048 E-mail:qhhj@mail.iap.ac.cn
Copyright: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