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onthly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ZHAO DeMing , FU CongBin , SU BingKai
2008, 13(1):1-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1
Abstract:为了检验参加亚洲区域气候模式国际比较计划(RMIP)的数值模式MM5V3模拟气候及其变化的能力,对利用该模式完成的东亚区域(包括大部分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1989~1998年10年模拟试验积分结果,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模式模拟和观测(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的关系,得到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能力的两种有效指标:模态相关系数和异性相关系数。对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其距平场和冬、夏季的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进行SVD分析,由North检验显著的前两对模态都有很高的模态相关系数和异性相关系数分布。结果表明: MM5V3对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气候态及其异常变化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拟的冬季比模拟的夏季情况要更好。
YANG LianMei , ZHANG QingYun
2008, 13(1):10-2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2
Abstract:利用1958~200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夏季亚洲西风急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亚洲急流存在其南北位置、强度和沿急流Rossby波活动的变化,定义的西风急流扰动指数能较好地综合反映急流的这3种变化。沿西亚急流和东亚急流的Rossby波活动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受不同波列活动的影响。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WAJRA)受北大西洋涛动影响,而东亚急流Rossby波活动(EAJRA)与南极涛动有联系。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影响新疆夏季降水,东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影响100°E以东地区降水。
ZHANG NingNing , YAN XiaoDong
2008, 13(1):21-3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3
Abstract:通过对BIOME3模型输出结果与中国植被区划类型相匹配,在一级植被区划下,通过Kappa检验方法对BIOME3模型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客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IOME3模型在植被区域等级下可以整体上较好地模拟中国植被区域(Kappa指数055),但存在其对草原、寒温带针叶林及热带雨林区域模拟能力较弱,对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模拟能力单一,以及在区域边界处模拟不准确等不足。本工作在3方面对BIOME3模型作出了改进:1)将原BIOME3模型中大大简化的土壤下渗过程进行了较完善的机理化改进;2)采用更为完善的美国农业部USDA系统土壤分类数据库,重新设定土壤参数;3)将站点月平均温度在空间插值的基础上结合海拔高度整理出新的格点月平均温度数据库,应用于模型输入中。修改后的模型结果显示, BIOME3模型中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部分对于模型的作用增强即水分胁迫作用明显增强,可较成功地模拟中国南部的灌丛、矮林植被群区;对于青藏高原冰川区模拟能力大大加强,并具有一定的垂直地带性模拟能力。
LI ShuangCheng , LIU FengYuan , ZHAO ZhiQiang
2008, 13(1):31-3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4
Abstract: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对其复杂性进行度量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内在本质。通过对全国648个台站1961~1990年30年日气温和日降水距平系列的近似熵分析,发现该指数可以有效地度量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气温日变化系列的近似熵高值带出现在大陆性过渡性气候和海洋性过渡性气候带,而在海洋性气候或大陆性气候单一气候类型控制的区域近似熵值普遍较低,这反映了两种或两种气候类型交互地带气候特征较为复杂;降水日变化的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高、地表起伏较大的区域,反映了地形条件是塑造降水系列复杂性的重要因素。
WANG XiQuan , WANG ZiFa , GUO Hu , GONG YanBang
2008, 13(1):39-4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5
Abstract:利用自动气象站风、温、湿观测资料,对北京城市集中绿地缓解夏季高温(最高气温≥35 ℃)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集中绿地都具有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但对最高气温的调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集中绿地对最高气温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甚至有增温的可能。因此为发挥集中绿地缓解高温的效果,应尽可能提高绿地的通风条件。2)对北京城来说,集中绿地面积≥20 hm2时,降温效果比较显著。3)在高温天气情况下,集中绿地对高温的缓解作用对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可能会由于集中绿地相对湿度较高而被抵消。
LIU HaiSheng , HOU ShengLi , FANG NianQiao , CHENG YeXun
2008, 13(1):45-5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6
Abstract:孟加拉深海扇中扇的MD77181和下扇的MD81345岩芯沉积物天然热释光变化与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岩芯记录的时间跨度约300 ka BP。将两支岩芯的热释光测量结果与δ18O、CaCO3含量和磁化率结果对比后发现,热释光强度与磁化率变化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它们与间冰期和冰期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表现为:间冰期,风化作用减弱,输入海洋的陆源性矿物减少,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低于冰期,热释光和磁化率同时降低。此时,热释光强度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沉积物热释光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矿物的贡献,表现为海进沉积环境特征。在冰期,陆地风化作用加强,输入海洋的陆源性矿物增加,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增强,热释光强度随陆源物的增多而增强,热释光和磁化率同时增大。说明沉积物热释光主要来自陆源矿物,表现为海退沉积环境特征。
WANG Jing , FU QingYan , WANG HanZhen , LU Tao , LIN ChenYuan , FENG Jing
2008, 13(1):53-6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7
Abstract:2005年11月22日~12月2日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罕见地出现连续11天轻度污染,作者从天气形势和气象因子变化着手,初步分析了此次污染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轻度污染期间,上海市主要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气温回升,日夜温差大,地面风速很小,早晚易出现逆温和轻雾,这种停滞的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易造成轻度空气污染。后向轨迹和PM10与PM2.5浓度变化分析阐明,如果气旋移动在北方引起沙尘天气,冷空气南下途中没有显著降水,伴随锋面移动的大风天气极有可能长距离输送高空浮尘,造成下游地区PM10浓度显著上升,出现典型的颗粒物污染。
HAN Hong , REN GuoYu , WANG Wen , ZHU LinHong , WU ZhanHua , ZHANG HongYu
2008, 13(1):61-6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8
Abstract:利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等资料,获得了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日太阳总辐射的统一公式,并进而计算和分析了该区39个站点1961~2000年共40年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趋势特征。结果〖JP2〗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均值呈明显减少趋势,全区平均每10年减少81.7 MJ·m-2。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减少趋势尤为明显,春秋季下降趋势较微弱;年太阳总辐射仅在陕北、晋北和陇东等个别台站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山西大部、内蒙南部和河南北部减少趋势最明显。
JIANG ZhiHong , HUANG Qun , LI QingXiang
2008, 13(1):67-7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09
Abstract:选取中国近50年(1951~2004年)月降水资料中具有连续观测20年以上记录的681个台站资料,通过对各站年代际分量的EOF分析及North判别检验,结合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发现所检站点中约有4%的台站降水序列存在非均一性。利用比值法对非均一降水序列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对年降水序列的订正量在-3%~7%之间。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现有台站观测网的密度不够,影响了对非均一降水序列的订正精度。
YANG JinHu , JIANG ZhiHong , WANG PengXiang , CHEN YanShan
2008, 13(1):75-8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10
Abstract: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空间异常模态;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发生了突变,而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突变;中国各分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季节来看,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
SHI YuZhen , WANG GengChen , XU YongFu
2008, 13(1):84-9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11
Abstract:利用EKMA (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内置的CB-IV化学反应机理对2000年夏季北京市近郊区光化学污染进行研究,得到了前体物VOC、NOx与O3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EKMA曲线。模拟过程中对前体物VOC、NOx和CO的逐时排放进行两种假定,排放1:假定逐时排放量为全天排放的24 h平均值;排放2:假定来自流动源的排放量与机动车流量线性相关,其他源的排放仍遵循排放1的假定。同时,对混合层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6种情况的敏感性检验。结果表明,混合层以上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对O3模拟值影响不大,当混合层以上污染物浓度设置为它们在300 m处初始浓度的10%以下时,O3最大小时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都较小,O3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的点均落在EKMA脊线的左侧或者脊线上,说明O3模拟值与前体物VOC逐时排放的变化密切相关。敏感性实验表明VOC排放量减半引起O3模拟值降低16%左右,而NOx排放量减半只引起O3模拟值下降8%,说明影响北京地区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主要前体物是VOC。
LI XiangShu , GUO XueLiang , FU DanHong
2008, 13(1):93-10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12
Abstract:利用中国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区1998年5~6月“科学1号”和“实验3号”观测船得到的一天4次加密探空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北部地区(15~25°N,108~122°E)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的动力、热力和湿度场分布与海洋对流热量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动力场、温〖JP2〗湿场出现快速而明显的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北部地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以下沉气流为主;季风爆发后,在200 hPa左右高层辐散,而在900~950 hPa左右低层辐合,并出现强上升气流。这种动力场的显著变化引起温度、湿度场的改变,直接导致南海对流的快速发展,对流活动伴随着剧烈的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和转化。
2008, 13(1):102-11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8.01.13
Abstract:2007年2月热带气旋“Gamède”在法属留尼旺创下72 h降水3 929 mm的世界纪录;5月末莫斯科气温达到189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温度;截止8月底美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干旱缺水。2007年我国云南、甘肃、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经历50年不遇的干旱;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7年全球平均温度比过去3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0.41 ℃。同时,今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小到历史记录的最小值。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Address: Postcode:100029 ServiceTel:010-82995048,010-82995049
Publish: Fax:010-82995048 E-mail:qhhj@mail.iap.ac.cn
Copyright: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Support:Beijing E-Till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CP: